近日,在宜兴大浦港近岸水域,一场关乎湖泊生态改善的创新工程正在上演。挖泥船往来穿梭,太湖湖底的淤泥随着泵送装置持续运转,通过管道源源不断地向固化场排放,最终实现再利用。面对太湖淤泥积累导致的生态隐患,宜兴市正以坚定决心和创新思维,开启从淤泥挖掘到资源再利用的全链条治理行动。
大浦港是宜兴9条主要入太湖河流之一。近年来,宜兴市大力推进太湖治理,尤其去年以来,加大了对大浦港外侧水域的清淤力度。大量淤泥挖出后,科学处置成为关键难题。目前,宜兴市在太湖西岸已建成10个湿地公园,同时巧妙利用这一优势,沿湖岸因地制宜设置了5个固化场。据施工方中国电建集团港航建设有限公司项目经理张宪营介绍,施工团队在整个工程中面临诸多挑战,从管道铺设到设备调试,每一步都需要精心策划。铺设排泥管线时,要考虑太湖复杂的水域环境,确保潜管、浮管与岸管连接稳固,保障淤泥能顺利输送到固化场。在固化场建设上,则严格按照设计要求划分功能区域,确保各个环节高效运转。
眼下,在邾渎港湖岸大堤旁,占地120亩的南固化场格外醒目,一个个被土工管袋严密包裹的淤泥“方阵”排列整齐。目前,该固化场每日可吸纳3000立方米淤泥,通过精细划分均化区、管袋区、加药区、余水沉淀池等功能板块,最大限度消解有害物质,大幅提速固化进程。市水利工程建设管理中心相关人员表示:“用上土工管袋,就像是给淤泥脱水按下了加速键,过去自然固化需要一年时间,如今大概3个月就能完成。采用这种系统化的治理模式,能最大限度减少淤泥对太湖生态的负面影响,使治理又快又好。”
淤泥的富营养成分曾引发太湖水生态失衡,上岸处理后,却因有机质含量丰富而大有用处。这些经过精心处理的淤泥,可以用于矿山修复与土地复耕,从而实现循环利用。据介绍,仅邾渎港南固化场的淤泥,就能让数百亩土地重焕生机,实现“生态疮疤”的完美修复。目前,宜兴市已形成了从淤泥挖掘、运输,到固化、再利用的完整生态治理链条,不仅解决了太湖淤泥处置难题,还变废为宝,实现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双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