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上海推介如东,不仅仅是招商引资的需要,也是从更大产业格局着眼,争取上海科创资源、金融资源、产业资源、制度经验赋能如东对接国际规则、提升开放能级的重要举措。”上海现代服务业联合会科创服务专委会(筹)主任、张江产业工程院院长张爱平在参加2025如东(上海)产业发展合作恳谈会时表示,这对于两地来说,是一场“优势互补、彼此成就”的双向奔赴。
当“上海高度”遇见“如东厚度”,“大都市效率”嫁接“县域经济韧性”,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浪潮中,滨海小城与东方明珠演绎“双城故事”,打破地理界限,激活要素流动,将“上海经验”转化为“如东行动”,激发内在发展活力。
上海孵化-如东转化
上海是我国经济、金融、贸易和航运中心,是最具活力的国际化大都市,创新企业、创新机构密布,国际科技精英和各类人才云集。
江苏如东作为长三角经济圈、上海“1+13”都市圈的重要节点,深刻认识到,依靠科技创新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抢占未来发展制高点已成为大势所趋。
沪如交流合作时,惺惺相惜——
去年,如东依托飞马旅交大科创园,启动运行如东·上海大零号湾离岸孵化器(科技创新中心),承接上海创新资源溢出效应,探索技术研发、产学研用、高企培育的新路径,打造科技成果异地孵化、转移转化的专业平台。上海交通大学教育发展基金会首席投资官杨振宇称赞如东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禀赋和良好的产业基础,是创业者投资兴业的一片热土,将着力推动科创项目孵化落地如东。
一年来,新质生产力孕育其中,逐渐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如东县科技局党组书记、局长邵亚红介绍,自如东·上海大零号湾离岸孵化器成功运营以来,已有9个项目入驻孵化,2个项目即将实现产业化。
如东针对上海市浦东新区张江溢出的未来产业企业,积极与上海张江产业工程研究院做好产业落地与载体承接协同,与上海浦东新区城市数字化研究院签订产业创新战略合作协议。
御河硅谷产业园区位于张江科学城板块,目前园区入驻企业超200家,已形成金融科技、生物医药、集成电路、数字经济、新能源新材料、智能制造六大产业集群,曾承办如东(上海御河硅谷)投资恳谈会。会上众多企业家在了解如东基本情况后,都想到如东“一探究竟”,开展投资。
“紧跟上海步调,强化区域协同。”邵亚红说,如东县科技局将深度链接长三角国创中心、张江高科等创新策源地,进一步发挥上海交大大零号湾离岸孵化器平台作用,探索科技成果“沿途下蛋”高效转化机制,力争落户6家高成长性科创项目。
上海研发-如东制造
项目孵化是“从0到1”,科技成果转化是“从1到10”,产业化则是“从10到100”,完成这三级跳,创新才算真正实现价值。
纳特高端汽车零部件项目正是这样一个例子。投资方为上海纳特主要从事汽车及航空器的零部件、链接件、合金件、金属线材、金属制品的研发和生产制造,是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上海市“专精特新”企业,建成后年产螺栓类、螺母类、铝制产品、冲压件等高端紧固件及金属制品4亿件。上海提供技术,如东着重生产,两相得宜。
今年3月,2025如东(上海)产业发展合作恳谈会在上海成功举行,现场签约9个项目,总投资60亿元,涵盖半导体、新材料、新能源等领域。这些项目不仅符合如东产业定位,更与上海“3+6”新型产业体系形成了错位协同发展的格局。
总投资50亿元的新型量子点薄膜发电新材料项目在6个制造业项目中体量最大。智能焊接设备制造、芯片散热系统研发生产、IVD检测试剂生产、高精度温湿控制设备制造、微孔过滤功能膜及组件研发生产项目携手落户加盟。科研与产业“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形成“上海研发—如东制造”的协同模式,更多创新的红利、发展的红利就会加速释放,让企业在长三角找到最佳发展半径。
过去是“大树底下不长草”,现在是“大树底下好乘凉”。如东县投资服务中心主任许姚军算了一笔账,从去年四季度以来,全县各板块主动融入上海、对接上海,先后举办大中型招商活动近10场,累计赴上海招商900余人次,摸排拜访项目近100个,累计新注册来自上海方向的项目30多个。
“对接上海始终是如东坚定不移的战略选择,目前,如东50%以上的项目信息来自上海,60%的企业与上海有业务来往,70%的进出口依托上海。”许姚军表示,下一步将进一步加强与跨国公司、上海总部、头部基金机构以及相关优秀投资咨询机构的联系,精准举办一批高质量的招商活动,捕捉一批体量大、层次高的好项目,为如东高质量发展再作贡献。
上海铸剑-如东砺锋
上海人才资源丰富,承接产业溢出效应和创新成果辐射,一直是如东的主攻方向和深耕领域。
当前,如东进入新一轮黄金“机遇期”,驶入跨越发展的“快车道”,产业能级不断提升,创新要素加速集聚,多元的产业体系、完备的载体平台、一流的生态环境,为广大人才创新创业、成就事业提供了更为广阔的空间和舞台。
如东在上海建有如东上海协同创新中心、上海先进制造园如东科创基地“飞地孵化器”,探索人才产业培育新模式。与上海电机学院共建工业设计中心,与华东师范大学共建上海分子治疗与新药创制工程技术中心,加快与长三角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南通分中心合作共建如东基地,并精选人员赴国创中心实践学习。
早在2023年6月,上海如东人才驿站揭牌,成为如东7个在外人才驿站之一,在人才培养、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感染专科医疗联合体等8个合作项目上达成合作意向。“推进产教融合发展,助力如东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上海理工大学党委副书记孙跃东表示,下一步将在如东建立技术分中心,让更多产学研项目落户如东。
入沪借力借智的同时,上海高校也将课题研讨活动放到了如东。每季度一次的上海交大(如东)天工沙龙主题不一,却深度聚焦国家“制造强国”战略需求,分享前沿热点,碰撞思想火花。上海交大发展联络处处长、教育发展基金会秘书长汪雨申说,天工沙龙将交大的科研“强磁场”与如东的产业“热土地”深度融合,有助于推动科研成果与产业升级同频共振。
从“单向承接”到“双向赋能”,上海与如东之间,既有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天时”,又有江海相连地缘相近的“地利”,更有产业协作共赢的“人和”。如东将持续深耕长三角区域创新资源富集地,通过举办联合路演、专题论坛等活动,吸引上海方向优质项目、高端团队落地布局,不断扩大县域经济品牌影响力。(顾艳 张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