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无到有”布局前沿赛道与未来产业、“以优促强”焕新传统领域与特色板块、“聚势突破”巩固核心优势与主导根基,新能源、新材料、新装备三大产业集群加速提档升级,形成规模与竞争力同步跃升的强劲态势——近年来,如东县紧扣区域资源禀赋与产业基础,以“3+2+1”现代产业体系为核心,走出了一条特色鲜明的发展之路。

  如东,这片曾因能源匮乏而困顿的黄海之滨,用十年时间书写了一部绿色转型的传奇。从电压不稳、连热水供应都成难题的“末梢小城”,到亚洲最大的县域海上风电场在此崛起,日均输送绿电3000万千瓦时,如东的蜕变不仅是一场能源革命,更是一场关于理念、技术与产业生态的深刻变革。

  十年前,如东的困境几乎写满每一寸土地。86公里的海岸线常年狂风呼啸,4555平方公里的海域与滩涂被视为“无用之地”,渔民们望着荒坡自嘲:“天上有风不能喝,海里水多长文蛤。”基础设施的落后更让发展举步维艰——电网脆弱到酒店热水时断时续,招商干部不得不肩挑热水桶挽留客商。然而,正是这些“劣势”,在新时代被重新定义为机遇。2002年,如东启动风电项目开发,拉开这场转型的序幕。

  风电产业的崛起并非一蹴而就。初期,如东连风机塔筒都需要从外省运输,成本高昂且周期漫长。面对产业链的空白,如东以“强链补链”为突破口,吸引远景能源、中广核等龙头企业落户,逐步构建起从海缆、主机、叶片、塔筒到运维的完整产业链。到2024年,全县已聚集上下游企业118家,年产值突破460亿元。更令人瞩目的是其“海运智慧”——依托洋口港深水良港优势,百米叶片通过货轮整装运输,北至辽宁,南抵广东。

  这种全链条布局,让如东从单纯的“发电者”蜕变为“技术输出者”:龙源风电创新研发出潮间带及近海海上风电无过渡段单桩风机基础施工技术,不仅在国内大规模推广采用,还被复制到了欧洲;自主研发的“金属热喷涂+海工油漆涂层+牺牲阳极”防腐蚀技术,大大减少了海水对风机基础的腐蚀……

  绿色能源的爆发式增长,催生了如东产业生态的全面升级。在洋口港经济开发区,长三角地区存储能力最大的LNG接收站与海上风电场隔海相望,形成“冷热共舞”的能源协同体系。当前,阳光岛的年LNG接卸量为700万吨,存储能力为108万立方米,满库容时可储备6.7亿立方米天然气,能够保障全省5—7天的需求量。目光转移到广袤的沿海滩涂。深蓝色的光伏矩阵与波光粼粼的水面相映生辉。年初,南通如东“光氢储一体化”海上光伏项目并网发电。项目全面建成投产后,年平均上网电量约为4.68亿千瓦时,与同等容量燃煤电厂相比,每年可等效减排二氧化碳约30.94万吨、二氧化硫约562.6吨、二氧化氮约1125.3吨。

  如果说风光电是如东的“面子”,新材料和智能装备则是支撑产业的“里子”。在洋口港临港工业区,九州星际的生产线上,细如发丝的超高分子量聚乙烯纤维正被加工成防弹衣、深海缆绳。这种材料强度是钢铁15倍。九州星际以创新为引领,加大科研力度,成功打破国外垄断,掌握了自主核心技术。在新装备领域,如东瞄准“硬核科技”。重通成飞通过高新技术材料应用、新型叶根植入、复合材料循环使用等方面的应用创新,着力打造海上风电叶片“巨无霸”;海力风电致力打造成国内一流的数字化、智能化、自动化的内件制造企业,企业需对原有金属切割、机械加工、涂装防腐等设备进行升级换代,同时也对部分设备进行数字化、智能化升级……

  2024年,如东新能源、新材料、新装备三大产业集群实现产值超1200亿元,战略性新兴产业、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上工业比重分别提升至30%、43.1%。如东更将目光投向未来——以新型工业化为引擎,推动新能源、新材料、新装备三大主导产业强链补链延链,不断壮大“3+2+1”现代产业体系,同时在算力中心、半导体等前沿赛道全面布局。

  回望如东的十年,从“能源穷县”到“绿电银行”,每一步都印证着“理念更新,劣势变优势”的辩证法。如今的如东,海风依旧呼啸,但曾经的“犯愁”已化为发展的动能。在这里,每一片转动的风机叶片,每一卷下线的新材料纤维,都在讲述一个县域经济破茧成蝶的故事。(朱文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