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新质生产力的代表,低空经济的“卡位战”已经拉开序幕。记者近日在采访中了解到,溧阳依托当地的产业、科研、空域条件等方面资源优势,正全力推动低空经济产业规模扩大、创新能力提升、应用场景拓展,一批企业在新赛道上蓄势“起飞”。
“这是我们打造的集科研、试验、产业孵化于一体的综合性创新平台,预计2027年可进行空气动力学基础研究、应用技术开发及成果转化,为航空飞行器、新能源汽车等提供气动力综合服务和解决方案。”在中国航空工业空气动力研究院南方分院项目建设现场,溧阳气动创新研究院有限公司总经理李小影颇有信心地说道。
中国航空工业空气动力研究院南方分院项目的建设,是溧阳气动创新研究院有限公司发展的关键一步。自2021年落户溧阳以来,企业聚焦航空主业,积极融入长三角大飞机产业、低空经济产业等工业空气动力学应用领域,建设世界一流的工业空气动力学风洞群。“选择落户溧阳,是基于市场需求、政策支持、人才引进及公司长远发展等多方面因素综合考量的结果。”李小影表示,公司将加速推进气动试验设施建设,持续引进高端人才,为地方经济转型升级和科技创新注入新动能。
距溧阳气动创新研究院有限公司不远,江苏卫蓝新能源电池有限公司正全力抓创新、赶订单、拓市场。
企业依托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重点开发高能量密度、高安全、高功率、宽温度范围适应性的混合固液电解质电池和全固态电池,产品应用覆盖无人机、电动工具、规模储能、电动汽车等领域。其中,在工业无人机用固态锂电池细分市场领域,公司首创原位固化、固态电解质、三维集流体等核心技术,相关产品为国内多家无人机行业领军企业配套,市场占有率排名前列。
“目前订单处于满产状态,预计今年销售额将突破2亿元。”公司总经理甄小立介绍,江苏卫蓝在溧阳投产后发展势头强劲,去年实现工业总产值同比增长40.7%、销售收入同比增长21.8%。
截至目前,溧阳已有低空经济产业相关企业26家,其中规上企业3家。以南航“三中心一基地”、中航气动院南方分院为创新引领,长荡湖机场为物理承载,动力电池与零部件制造为原料供应,链上企业为组成的低空经济发展体系正初步成型。
面向未来,溧阳出台低空经济三年行动计划与扶持政策,全力锻强低空“新制造”,着力形成特色鲜明、系统完善的低空制造产业链条;全力厚植低空“新活力”,持续壮大“产学研用”转化规模;全力构建低空“新场景”,做深做实“低空经济+”文章,加快培育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典型场景,奋力打造长三角低空经济发展县域高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