轻风拂过通扬运河,白蒲镇千亩元麦泛起四月新绿。在智能育秧中心,全自动流水线有序运转,绿色秧盘为即将到来的插秧季蓄能。这片南通市级稻米产业园的核心区,正通过“梓韵”金奖大米的品质密码,将农业优势转化为富民动能。
放眼如皋,75个省级和美乡村、6个储备片区在“花木盆景+三黑三白”(黑塌菜、东串猪、香堂芋、白蒲黄酒、林梓潮糕、富硒大米)产业蓝图中次第铺展,科技与品牌交织,为“千万工程”注入江海新韵。
擘画:从“盆景”到“风景”的蝶变
龙游湖畔,7个村庄的边界悄然“消融”于花木掩映之间。片区规划图前,“一廊贯通、三区联动”的空间布局跃然眼前——东承如城主城区商贸活力,西联磨头镇现代农业示范区,中部以古运盐河为轴,串联多个文旅节点。
这片58平方公里的储备片区,正是如皋学习“千万工程”的缩影:以“绣花功夫”统筹“三生”空间,以“串珠成链”整合4.6万亩耕地、22个新型经营主体,让散落村庄在蓝图中找到共富路径。
如皋市委常委、副市长王海浪介绍,锚定“五美”乡村建设目标,如皋构建“典型引领、梯次推进”路径,通过“市统筹、镇主责、村落实”的三级联动机制,形成6个储备片区“预备队”、75个省级和美乡村“主力军”,推动“培育一批、建成一批、储备一批”的梯队持续壮大。在“花木盆景+三黑三白”产业定位下,3080亩富硒稻米基地与1.2万亩黑塌菜种植带交相辉映,现代农业园与科技小院构筑起创新闭环,田野正描绘出政策“大写意”下的“工笔画”。
筑基:全链条打造“土特产”金招牌
中皋公司速冻车间内,甜豌豆清香与机械轰鸣交织成协奏曲,日处理能力50吨的全自动生产线,将黑塌菜完成27道工序的“冻龄”蜕变,72小时后便出现在巴黎的商超。这家年加工蔬菜1.5万吨的龙头企业,通过“保护价收购+标准化种植”,带动1.2万亩基地亩均增收超2000元,让昔日田头野菜成为出口“金叶子”。
科技赋能正重塑农业图谱。白蒲镇合兴村的智能育秧中心,日均产出秧盘8000个,恒温粮库可储稻谷3000吨,形成从播种到仓储的数字化闭环,使“梓韵”大米优质品率达98%。与之相呼应的草坪科技小院内,南京农业大学团队研发的“草坪+蜗牛”共生模式,使亩均收益突破万元,效益较传统方式提升30%。
如皋农产品正在走出“原字号”旧模式,迈向“深加工、卖标准”的新路径。黑塌菜出口年增速达15%,富硒稻米溢价是普通品种的3倍,78家合作社串联20万农民深度融入产业链条。一粒米、一棵菜,正演绎着振兴乡村的“新故事”。
焕新:“三生融合”塑造乡村新肌理
草坪上,孩子们聚精会神地观察蜗牛壳上的花纹;工坊中,草编与3D打印作品相映成趣。钱长村依托“蜗牛+草坪”模式,将200亩草坪变身自然教育课堂,年接待研学游客超2万人次,亩产效益从3000元跃升至1.2万元。
龙游河畔,古运盐河遗址碑与智能灌溉系统隔河相望。清淤释放的120亩滨水空间,如今串联起金鱼养殖、莲藕种植等6个农文旅项目,生态价值得到转化与激活。
生产、生活、生态“三生融合”在如皋不是理念,而是可见、可感的现实变革。龙游河生态廊道沿线,拆违4.3万平方米,新建29处健身广场与乡村书吧,绿化率提升至42%;搬经镇黑塌菜种植区则融合污水站、生态停车场等配套,守住田园风貌的同时满足产业需求。全市133个省级和美乡村中,87%实现垃圾分类数字化,村民广场上的舞步与智能灯光共同绘出宜居乡村图景。
治理:多元共治激活乡村内生动能
搬经镇黑塌菜产业园内,一座3000吨智能冷库正在调试中。这一投资3800万元的冷链项目,由财政专项债撬动企业投入65%,配套的污水处理站也将服务周边6村。“政策托底、企业敢投,配套完善信心更足。”园区负责人如是说。
如皋以“财政奖补+专项债+社会资本”组合拳,三年引导12.6亿元民间资本投向乡村基建,实现财政资金“1元撬动4.3元”成效。
制度创新也精准嵌入基层治理末梢。市镇村三级专班每月召开“田头议事会”,2023年共解决用地、技术等难题127项。在磨头镇天阳村,新型职业农民培训课堂开进家庭农场,无人机、电商直播课程吸引286名“农创客”,带动全镇农产品线上销售增长47%。大明社区则引入“乡村CEO团队”,推动“花木设计+庭院经济”,苗木亩均附加值提升2000元,彰显“专业人干专业事”的治理理念。
暮色中,龙游河泛起粼粼波光,粮库灯光与万家灯火交相辉映。从黑塌菜的跨国旅程到草坪艺术的创意裂变,如皋正以“千万工程”为范,以“三生融合”为笔,在江海平原绘就新时代“富春山居图”。(张金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