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风拂面,绿荫夹道,南京江心洲环岛骑行线是许多骑友心中的“宝藏路线”。这条总长22.4公里的江堤路,东侧远眺城市地标双子塔,西侧坐拥长江浩渺江景,沿途池杉林、粉黛花海、小垦丁灯塔等网红景点星罗棋布,是城市中的生态运动长廊。然而,随着人气攀升,竞速骑行、超速行为等安全隐患一度让这份美好“蒙尘”。如今,江心洲以科技赋能管理,用文明公约护航,让骑行体验与安全保障实现“双向奔赴”。
智慧赛道打造“无感监管”
江心洲升级了一条环岛智慧骑行赛道,街道在沿线设置7处数据采集站,每5公里配备地埋式感应天线,通过中国田径协会认证的赛事级芯片计时系统,实现骑行数据精准采集。
智能管理让骑行更规范。骑手首次经过计时点即自动启动计时,系统以千分之一秒精度记录成绩,仅认可逆时针方向骑行数据,杜绝了“反向冲刺”等危险行为。
积分激励让骑行更有趣。扫描芯片二维码绑定“江岛智慧赛道”小程序后,每骑行1公里可获1积分,获得的积分可以兑换咖啡券、剧院门票、马拉松直通名额等福利,让文明行为转化为“看得见的奖励”。
动态预警让骑行更安全。安全骑行的速度应控制在30公里/时以内,若监测到超速或违规竞速,系统会自动触发“三级预警”——短信提醒、电话劝阻、积分清零,严重者将被纳入赛道黑名单。
“以前靠人力巡查,现在通过数据大屏就能实时掌握全岛骑行动态。”江心洲街道智慧管理平台负责人介绍,升级后赛道已记录超5万次安全骑行数据,违规事件下降超80%。
文明公约筑牢安全底线
在江心洲,骑行不仅是运动,更是一场文明实践。江心洲街道联合骑友团体发布《江岛骑行文明公约》,以“硬约束”守护“软风景”:
1、限速控流:全段限速30公里/小时,在行人密集的江堤路夹江侧、四季花海等区域强制降速至15公里/小时,避免“速度与激情”变成风险。
2、路径规范:要求所有骑手沿道路右侧逆时针骑行,禁止私自组织竞速比赛。街道在弯道、交叉路口增设36面反光镜和20组电子提示屏,配合巡逻队动态疏导,杜绝危险骑行的行为。
3、装备强制:倡导骑手佩戴头盔、安装车灯,夜间骑行需开启警示灯。多家租车店已同步推出“文明装备包”,提供免费反光背心、车铃等安全配件。
“以前总担心孩子乱跑被自行车撞到,现在大家都很守规矩,我也放心了。”常来江堤散步的居民张女士表示,文明骑行让江岛成了“全龄友好型”公共空间。
全民共治实现文明自主
江心洲的文明骑行探索正构建出政府、企业、市民协同治理的新样本。
江心洲街道与相关部门共同打造智慧骑行道,定制并发放“江岛红舟”智慧骑行芯片200个,进一步规范骑行行为。同时,在骑行道沿线的5块电子交互屏及青奥森林公园广场大屏循环播放江岛文明骑行系列宣传漫画,在沿江堤路的智慧禁捕广播中增加感应语音提示,形成江堤路全程覆盖、互联互通、实时提醒的智慧播报体系。
此外,还邀请了交警部门、骑友等组成“文明骑行宣传队”,开展“江岛‘骑遇’文明同行”骑行系列宣传活动,让正能量形成“传播闭环”。江心洲街道和交警部门也发布了一些骑行的安全提醒,包括时速限制、骑行方向、禁止竞速活动等,传播文明骑行理念。
在文明骑行理念全民共治的氛围下,许多骑友们自发地为江心洲安全骑行环境作出贡献。资深骑手老缪为骑友们总结出了一些经验建议,他说:“首先,要选择适合自己的骑行车和装备,并佩戴专业骑行头盔、手套。其次,要遵守交通规则,多注意路况,在规定的骑行线内骑行,避免进入步行道与行人发生碰撞。最后,建议新手将速度控制在15公里/小时以内,熟练后再逐步提升,最好与朋友结伴出行,并学习使用骑行手势信号,提高骑行的安全性。”
当科技“硬手段”与文明“软约束”相遇,南京江心洲环岛骑行线已超越单纯的运动场景,成为观察社会治理创新的鲜活样本。在这里,骑手们既能享受“破风逐浪”的畅快,又能感受“车让人、人护景”的和谐。随着智慧管理平台与文明公约的持续迭代,南京江心洲为全国城市慢交通系统提供了一份“安全与自由兼得”的破题方案。(文静 张可心 程欣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