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州经开区锚定产业升级与技术创新双轮驱动,一季度交出了一份亮眼的“工业答卷”。新能源产业重大项目密集落地,智能化工厂建设如火如荼;传统制造业借势“技改春风”加速蜕变,设备更新与数字赋能齐头并进。从新能源汽车核心部件到精密铸造,从绿色化生产到智能化转型,常州经开区正以“向新而行”的魄力,激活工业经济“主引擎”,为区域高质量发展注入澎湃动能。

 产业向新跑

  据常州经开区经发局介绍,经开区再添6个市重大项目,其中涉及新能源产业项目占一半。这些新增项目,如同一个个充满活力的细胞,为地区产业发展注入新动能。至此,常州经开区市级重大项目28个。

  新能源汽车产业蓬勃发展的当下,薛巷新能源汽车高压线缆智能制造基地应运而生。项目新增用地55亩,新建了3栋4层生产厂房,总面积达7.3万平方米。这里将引入全自动一体成型机、多头拉、注塑机等680台(套)生产设备,同时,项目引入了ERP、MES生产管理系统,规划建设智能化工厂。

  智能化管理系统的加入,让生产过程更加高效、精准。项目达产后,可形成年产新能源汽车高压线缆500万套(条)的生产能力。

  固微新能源汽车零部件与电机制造项目也在积极布局。项目新增用地15亩,新建1栋约2.1万平方米的厂房。企业购置的柔性关节臂测量机、品质检测仪器、绕线机及激光打码设备等103台(套),为项目的生产提供了精准的质量保障。项目达产后,可形成年产新能源、汽车零部件与电机工业制造自动化产线共计30条的生产能力。

  新能源汽车轻量化是行业发展的重要趋势,芬奇新能源汽车轻量化电池箱体组件项目正积极响应这一趋势。项目新建五栋双层厂房、配套用房等建筑9.5万平方米,购置了大型激光切板机、等离子切板机、机械臂自动焊机、打码加工中心等高端智能设备247台(套)。

  这些高端智能设备让项目的生产更加高效、精准,可形成年产可信时间打码机20万套、电池下箱体50万套的生产能力。

  技改春风起

  位于横山桥的常州市常林永青铸造有限公司,曾经面临着传统生产模式下的诸多困境,为了摆脱困境,公司毅然踏上了技改之路。

  一场大刀阔斧的设备革新行动在公司内展开。30台(套)落后设备被无情淘汰,为企业的发展卸下了沉重的包袱。与此同时,100台(套)先进设备如中频炉、自动配料装置等纷纷入场,它们就像一群充满活力的新兵,为生产注入了新动力。据了解,新产业建成后,企业将形成铸件22000吨的生产能力。

  不仅如此,企业还引入了ERP、MES系统,如同为企业装上了一双智慧的眼睛,实现了生产过程的精准管理和高效协同——金属配料加工不良率由20%减少到10%;单人单日劳动生产率提升10%。“绿色化生产预计单位产品能耗降低20%。”该项目负责人说。

  2025年,围绕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展开的“两新”政策加力扩围,持续扩大有效投资、提振消费需求。面对新的发展机遇,常州经开区加快政策落地,精准赋能制造业企业,让生产线运转得更快更好。

  在江苏雷利电机股份有限公司,一场规模宏大的设备更新行动拉开帷幕。

  原有的车间,设备落后低效,生产模式陈旧,已经难以满足市场日益增长的需求。为了突破发展瓶颈,企业决定对车间进行改造升级,打造工序集结式智能车间。

  142台(套)落后老旧设备被淘汰,取而代之的是600台(套)先进的软硬件,如焊接机器人、自动绕线机、MES系统等,开展平台化设计、智能化制造、网络化协同和数字化管理等。

  “我们期待通过技改,实现柔性和智能的互联网智造模式。”该项目负责人表示,预计生产效率提升15.7%,单位产值能耗降低20%以上,形成了年产1.5亿台微电机及组件的生产能力,产品附加值得到提升。

  技改的春风吹散了阴霾,带来了生机与希望。企业们破旧立新、智能升级,将实现从传统制造到绿色高效、智能制造的跨越。今年,更多企业加入技改行列,这不仅是企业自身发展的需求,更是时代进步的必然。(常景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