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乡村全面振兴,书写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新篇章”主题新闻发布会召开——
围绕“五大振兴”真抓实干见行见效
昨日,市政府新闻办召开“乡村全面振兴,书写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新篇章”主题新闻发布会,实地观摩我市农产品深加工、农业科技创新等方面的最新成果,领略现代乡村田园风光,亲身感受南通农业农村现代化的蓬勃脉动。
步入如东县掘港街道虹桥村,一排排葡萄连体大棚整齐排列,虹桥家庭农场农事体验中心内,各类项目丰富多样,宜佳家庭农场蝴蝶兰竞相开放……一幅乡村与旅游、教育、文化产业深度融合的图景徐徐展开。虹桥村围绕“四季有花看、四季有果采、四季有人来”,持续盘活利用村级资金、资源、资产,全力打造全省一流的城乡融合发展型宜居宜业宜游和美乡村。
春潮涌动,虾苗入塘正当时。在位于如东县丰利镇的江苏海川水产科技有限公司的标准化标粗池里,从海南“远道而来”的数亿只南美白对虾苗密密匝匝、活力十足。海川水产集苗种繁育、动保饲料技术服务和生态养殖于一体,现建有19栋现代化生产车间、420口标准化标粗池。
如皋市白蒲镇合兴村元麦种植田里,麦浪翻滚,村里新引进的全自动育秧流水线吸人眼光。“工人只需把秧盘放在流水线起点,机器就能根据预设数据自动进行填土、播种、上料。”合兴村党总支书记陈永建介绍,全自动育秧不仅能克服技术短板、提高出苗率,还能适配多种插秧机,大幅提升机械化插秧水平。如皋以合兴村优质稻米基地为核心区,大力建设稻米产业高质量发展园。
走进中皋农产品供应链有限公司加工车间,空气中弥漫着蔬菜经高温烫洗后散发出的清香味。一筐筐新鲜的甜豌豆经过清洗、切割、烫漂、冷却等多道工序,被打包装盒进入冷库,即将发往日本。“冷冻技术让季节性蔬菜变成‘四季美味’。”公司常务副总经理陶和庆介绍,公司主要生产速冻“如皋黑塌菜”系列产品以及速冻玉米、菜头、青毛豆、蚕豆等20多个产品,形成年产15000吨的速冻蔬菜加工能力。
市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人介绍,近年来,全市农业农村系统紧紧围绕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等“五大振兴”,真抓实干、久久为功,推动全市乡村振兴不断取得新成效。
夯实产业根基,持续推进村强民富产业兴。我市坚持把产业振兴作为乡村振兴的重中之重,全力构建“4+7+N”农业全产业链发展格局。在全省率先出台《关于集成推广良田良种良机良法提高粮油生产水平的指导意见》,粮食生产连续5年保持在340万吨以上。
构筑人才高地,持续推进聚才引智人才兴。我市大力培育乡村人才,实施高素质农民培育计划和乡村产业振兴带头人培育“头雁”项目,去年培育高素质农民14643人。在全国率先探索建设区域农技服务中心,24个中心全部挂牌,打造基层农技推广体系“南通模式”。
繁荣乡村文化,持续推进塑形铸魂文化兴。推进理论讲堂、道德讲堂、社科讲堂“三堂融合”向农村延伸,组织农村移风易俗主题宣传月活动,持续倡导文明新风、破除陈规陋习。充分发挥1438个新时代文明实践站作用,全年开展活动6.5万场次,覆盖694万余人次。
增进农民福祉,持续推进宜居宜业生态兴。加快建设具有江海平原特色的宜居宜业和美乡村,乡村面貌实现整体提升。加快启东、通州、海门3个省级片区建设,统筹2个市级片区建设。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管控率提升至78.5%,年度农户改厕完成率105.9%,生态河道覆盖率61.4%,生活垃圾分类镇街覆盖面达80%。累计建成乡村振兴先行村75个,扶持1000个村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133个村获评江苏省首批宜居宜业和美乡村,数量全省第二。
强化组织保障,持续推进强基固本组织兴。全市村级“清单制”和“积分制”推广运用水平分别达100%、99.5%。“一站式”平台建设和实体运行实现镇级全覆盖。海安入选第二批国家数字乡村试点,启东获批全国第二轮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长三十年整县试点。去年,全市村均集体经营性收入达129.9万元,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5136元,城乡居民收入比缩小至1.86。
乡村治理是国家治理的基石。我市高效推进机制健全、统筹协调、创新实践,海安市基层治理项目入选2024年全国新时代“枫桥经验”优秀案例,市基层治理创新成果案例获省创新成果奖,以高效能的基层治理保障了乡村高质量发展。
我市将全域土地综合整治作为推进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促进乡村全面振兴的重要载体和抓手,坚持整体谋划、高位推进。到2026年底,第一批如东县新店镇国家试点项目和洋口镇省级示范项目可竣工验收,两个试点项目累计投入资金14.03亿元,完成综合整治规模10.95万亩、实现新增耕地0.66万亩。(卢兆欣 王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