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常州市新北区西夏墅镇东南村始终坚持党建引领,立足村域特色,坚持精微治理、柔性治理、开放治理“三治”并用,释放带动功能融合、资源整合、力量聚合“三合”效应。以小切口破解大难题,以破难点转为创亮点,以汇民意激发新活力,积极打造景美人和、宜居宜业新标杆,全面推进基层治理创新发展,为推动基层治理现代化发挥了重要作用。
东南村成立于2004年,由原午桥村和韩村合并而来,因位于西夏墅镇东南方向而得名,是常州美丽乡村的一张名片,先后荣获全国文明村、江苏省民主法治村、江苏省乡村振兴示范村、江苏稻米产业强村富民典型等荣誉。
如何在党建引领下把共建共治共享深度融合,最大限度地激活基层的活力,构建民主和谐、乡风文明、产业兴旺的基层治理有效模式,“三治带三合”是东南村探索与实践的一个重大课题。“三治带三合”把网格优势发挥出来、组织力量汇聚起来、多元主体参与进来,全面发动各类资源做好服务群众和参与基层治理工作,推动党员干部真正深入一线,以党内带党外、以党员带群众、以村风促治理,筑牢基层治理现代化的坚实根基。
强化精微治理,带动功能融合。把“党建+网格”作为推进基层治理的重要抓手,深入实施“精网微格”工程,打通基层治理新脉络,实现以“小网格”撬动“大治理”。一是科学划分微网格。坚持“明确边界、相互衔接、全域覆盖、不留空白”的网格划分总体原则,按照“横向抓覆盖,纵向抓延伸”的工作思路,考虑自然村、村民小组、常住户数量等因素,以60-100户为基础单位,建立综合网格3个、微网格9个,做到网格全域覆盖、不留空白。调整优化网格设置,将党建、综治、安监、市场监管、城管等服务内容纳入网格事项,实现网格化服务管理“多网合一”全覆盖。二是织密党建红网格。持续完善“镇党委—村党总支—网格党支部—微网格党小组—党员中心户”五级组织链条,推进“一网格一支部一阵地”建设,建立网格党支部2个,综合网格党支部覆盖率达100%,党支部书记均由网格长担任,建成网格党群直通站2个,组建6支志愿服务队伍,聚力打造党建引领、一格多能的“1+”红色网格,常态化为群众提供文体娱乐、理论宣讲等志愿服务,实现党群服务零距离。三是建强服务专网格。全面推行一线工作法,深入开展“民情直达、心牵万家”活动35次,将基础信息采集、社情民意收集等各项工作落实到网格,配强“网格长+专职网格员、党员兼职网格员、微网格联络员+网格志愿者”的“1+3+N”网格力量体系,开展网格员业务培训8次,保障常态化实现“人在格上走、事在格中办”。2023年以来,网格员累计发现上报处置安全隐患排查等网格事项200余件。
强化柔性治理,带动资源整合。紧扣以人为本,强化柔性治理理念,灵活运用软法规范,充分整合、运用柔性资源,打造软实力品格,提高柔性化治理、精细化服务水平。一是以文化人强根基。加强农村文化引领,依托党群服务中心、新时代文明实践站等阵地,常态化开展送戏下乡、电影放映、广场舞大赛等村民喜闻乐见的文化活动。融合稻米文化与乡村文化,精心打造东南有稻仓稻米文化馆,传播稻作知识,弘扬农耕文化。挖掘讲好“韩村十八只书箱”“两棵老树”等传统乡土故事,营造浓厚的文化发展氛围,丰富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以文育人赋能基层治理。二是以德润心添活力。充分发挥家庭家教家风的道德教化功能,深入开展“最美家庭”评选和道德银行积分制兑换活动,设立“东南道德讲堂”,选树身边人兰红娟、汤留忠等先进典型,编制朗朗上口的村规民约“三字经”,使村规民约深入人心,潜移默化形成“家风带村风、村风促治理”的良好局面。成立助学企业基金会,连续9年给村内54名大学新生发放助学金达68000元,在全村形成重教、崇学、善学的良好氛围。三是以法惠民强护航。全力推进“法律明白人”培育工程,培养涵盖老党员、老娘舅等五老人员在内的“法律明白人”20名,综合运用人民调解、民主协商、心理疏导等柔性化方式化解矛盾纠纷。选优配强村法律顾问,定期开展普法讲座、普法宣传教育等活动,为有需要的村民及时提供法律援助服务30余次,提升村民法治意识,做到“小事不出村、矛盾不上交、平安不出事”。
强化开放治理,推动力量聚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以自治为基础,凝聚多方力量参与,强化多元主体协同合作,不断提升治理效能和村民生活品质。一是先锋力量赋能治理。充分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将全村117名党员划入8个党员示范岗、10个党员责任区,组建5支党员先锋队,定期摸底调研群众实际反映问题,及时解决杂物堆放等问题130余件,把关爱困难群体等10余项志愿服务送到群众家门口。在党员骨干的带动引领下,全村建成有机稻米良田示范区,生产的省名优产品“夏墅牌”大米通过绿色食品和有机产品认证,合作社全年收入达800多万元。二是自治力量协同治理。搭建用好“南事无忧”“19:00议事厅”“小板凳夜谈会”等议事平台,成立涵盖人大代表、党员代表、村民代表的村民议事组,构建“议事协商—事项执行—执行监督—落实反馈”的闭环工作机制,积极参与李家美丽乡村建设项目的筹划、设计、监督,释放村民自治活力,有效解决环境整治、产业发展等重点难点问题,形成“大事一起干,好坏大家判,事事有人管”的自治局面。三是社会力量融入治理。探索实施新就业群体积分制管理,凝聚党建结对共建单位、社会组织、新就业群体、乡贤等多元主体力量,积极融入基础设施建设、集体产业发展、矛盾纠纷化解等工作中,有效破解基层治理资源“要素不集约”难题,进一步提升基层治理成效。引进创业人才投身美丽乡村建设,推动青野东南民宿等农文旅项目投入运营,促进农文旅深度融合发展,为村级集体经济增收75万元。
通过“三治”带动“三合”,有效强化了党建引领基层治理,以党建为圆心,不断扩大活动半径,提升自治能力,跑出了凝聚各方力量的“同心圆”。创新“村社合一”模式,在党员干部的带领下,仅用2个月时间流转16个村民小组650户农户2000亩土地,提供“家门口”就业岗位150多个,平均每户每年增收3400元,村民致富增收能力得到有效提升。坚持因地制宜发展契合村民生产、生活、生态需求的休闲农业,不断延伸稻米“产业链”,深化农文旅融合,壮大了农村集体经济,有力推动产业带动经济“富”村,并成功创建“江苏省乡村振兴示范村”,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路上更进了一步。近两年先后获得全国乡村治理示范村、常州市优秀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常州市小微水体优秀片区等荣誉。(苏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