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育是提升学生审美素养、塑造健全人格的重要途径。自美育浸润行动开展以来,宁海中学分校通过系统化的课程体系、多元化的活动设计、浸润式的环境营造,构建了全方位的美育生态,让美的种子在校园的每一个角落生根发芽,绽放出绚丽的艺术之花。

  顶层设计:构建高效能的美育管理体系

  学校将美育工作列为全校核心任务,成立由党总支书记牵头、分管校长负责的专项领导小组,整合校内外资源,打造“四部一智库”协同机制:未来发展部负责顶层设计,课程研究部构建课程体系,学生活动部策划文化活动,后勤保障部优化物化环境,并由江苏省教科院、南京市教科所及高校专家组成智库团队,提供专业指导。通过《项目检查制度》《项目激励制度》等高标准管理制度,实现美育工作的闭环管理,确保资源高效利用。

  每周二的美育工作例会、党政联席会及联盟研讨会成为常态。学校联合江苏省美术馆、南京艺术学院等机构成立“美育资源大联盟”,定期举办研讨会,共享资源。例如,与江苏省美术馆合作设立校外美育基地,为学生提供观展学习机会;与商业中心合作举办学生作品展,让美育成果走向社会。这种“家校社”协同模式,打破了美育的时空界限,形成了开放共享的教育生态。

  课程创新:分层分类满足多元需求

  学校构建了“金字塔式”美育课程体系,覆盖普及、兴趣、专业、精英四层级:

  普美之光:面向全体学生,开足国家课程,增设硬笔书法、中外美术史等基础课程,夯实审美根基。

  趣美之窗:依托非遗传承人、高校资源,开设篆刻、拼布、脸谱创作等20余门校本课程,激发艺术兴趣。

  专美之径:针对美术特长生,开设素描、水粉等专业课程,通过“导师制”一对一辅导,助力学生冲刺艺术中考。

  创美之峰:鼓励跨学科融合,如学生设计“历史文物模型”、创作文创产品,培养创新思维。

  课程实施注重实践体验,每学期开展“四个一”活动:一次户外写生、一次观展、一次专家讲座、一次佳作展览。学生走进秦淮河畔、金陵小城写生,在自然与人文中汲取灵感;参观南艺毕业展、江苏大剧院版画展,拓宽艺术视野;邀请赵彦国等名家进校讲座,提升审美品位。

  环境浸润:打造多维美育空间

  学校将物理空间转化为美育载体,构建了五大特色场域:

  “美育坊”:改造地下室为篆刻堂、陶艺坊等,学生在此体验传统工艺,3D打印与菌菇培养室则融合科技与美学。

  “美育馆”:9间专业画室与长廊展厅相映成趣,学生作品与中西美术史展陈并存,互动装置增添趣味性。

  “美育场”:校徽元素融入建筑细节,教室书架、周记长廊、园林景观皆成美育素材,秦淮河文化墙更成为校外展示窗口。

  “联盟校”:作为南京市美育浸润基地牵头校,联动8所中小学举办年度作品展,推动区域美育资源共享。

  “美艺云”:线上平台开设“宁海美术小课堂”“作品秀”等栏目,打破时空限制,让美育资源触手可及。

  活动育人:以美赋能全面发展

  学校以“六力”为目标,设计系列品牌活动:

  健康力:运动会、心理团辅活动中融入“运动之美”“情绪之美”主题。

  人文力:戏曲进校园、百川家长讲堂传承文化精髓。

  思维力:思维导图训练、高校研学活动启迪创新思维。

  担当力:国旗护卫队交接、国家公祭日活动厚植家国情怀。

  规划力:青春仪式、生涯规划课程引导学生展望未来。

  活动注重成果转化,如“宁海周记”绘画展、文创设计大赛等,让学生从感知美走向创造美。2023年至今,学生获全国中小学生绘画比赛一等奖3项、市级艺术大赛一等奖4项,合唱团蝉联市区比赛双冠;教师发表美育论文5篇,形成可推广的典型案例。

 未来展望:深化美育疗愈与跨学科融合

  下一步,宁海中学分校将引入“艺术疗愈”课程,联合心理专家开展针对性辅导,助力学生心理健康;拓展VR/AR技术支持的线上美育资源库,打造沉浸式艺术体验;推动美育与语文、科学等学科深度融合,如通过光影实验探索科学之美,在历史学习中赏析艺术的时代精神,实现“以美育人、以文化人”的更高目标。

  美育浸润行动的实施,让校园成为感知美、表现美、创造美的生命场域。在这里,每一面墙都会说话,每一堂课都充满灵感,每一位师生都是美的发现者与传播者。未来,我校将继续以美育场建构为抓手,培育更多具有审美力、创新力、担当力的“全美少年”,为新时代教育高质量发展注入美的力量。(苏怡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