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海门法院深度推进人工智能司法运用,充分释放执法办案新动能。今年1月,该院“全场景智能辅助系统”法律大模型场景应用荣获第七届“中国法研杯”司法人工智能挑战赛“法律大模型场景创新应用”一等奖。

  坚持数智赋能,建强辅助系统模型。打造具有法律专业深度和司法实践精度的智能模型。建立法律大模型“双层训练”机制,通过基础训练层,帮助系统形成专业的法律语义认知、自然语言文本生成和法律知识推理能力;通过属地优化层进行增量训练,初步形成“数据沉淀-模型迭代 -效能跃升”的良性发展闭环。在技术架构方面,创新“双轮驱动”模式,一方面构建法律知识图谱,另一方面运用检索增强生成技术,确保类案推送、智能问答等更加精准。

  强化组织落实,构建梯度应用体系。该院按照“稳中求进、分步实施”工作思路,党组成员牵头组建调研小组,提供理论、组织、决策支持。在研发端实行“法官需求主导+技术驻点完善”模式,3名资深法官组成的业务指导组和8人技术攻坚团队联合办公,法官可随时沟通问题、提出优化建议,累计解决事实遗漏、说理泛化等136项实践问题,有效消除业务需求与技术开发之间的隔阂。在应用端推行“分阶递进”实施策略,通过阶梯式推进,系统功能完成三次迭代,初步构建全案由、全自动、全分析的智能辅助系统。

  持续优化升级,拓宽辅助应用场景。庭前智能阅卷增效,“辅助阅卷”功能可将100多页的原始卷宗梳理成10页以内的摘要,减少法官90%阅卷量,节省80%以上的阅卷时间。法官补充修正生成精要版,让庭审提纲更加完善,大大提高疑难复杂案件的一庭闭庭率。庭审集约管理高效,无书记员庭审记录与辅助系统“笔录精简”“庭审回溯”功能相辅相成,有效减少书记员的庭审事务性工作,大大释放书记员工作效能。促进案件办理“三个效果”有机统一,初步实现“简案快审、繁案精审”的现代化审判格局。(舒天宇 姜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