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秦淮区红花街道全面推进骑手友好社区建设,通过完善硬件体系、优化服务内容、促进互动交流,推动新就业群体健康发展和基层治理提质增效。
构建友好矩阵,让“奔跑的心”找到“温暖的家”
沙发、桌椅摆放整齐,饮水机、微波炉、充电宝、应急医药箱等一应俱全……在繁华的富颐广场旁,坐落着红花街道辖区内的一座A类“宁小蜂驿站”,这间约50平方米的小小天地,是附近外卖骑手的“温暖港湾”。
伴随着新业态的蓬勃发展,以外卖骑手为核心的新就业群体规模持续扩大。高强度的工作节奏与高流动的职业特性,使得这些“城市奔跑者”面临着诸多挑战。为真正打造骑手所需、便捷实用的友好环境,红花街道从便捷性、实用性和覆盖面这三个核心要素出发,分类建成了“2+10+N”模式的“宁小蜂驿站”服务矩阵。
两个高标准A类驿站、10个社区党群服务中心B类驿站、多家商户挂牌爱心驿站,全域覆盖的各类服务站点,不仅为骑手解决了饮水、充电、短暂休息等日常需求,更通过提供咨询、帮助等一系列细致入微的服务,为骑手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力量”。
“有了宁小蜂驿站后,方便了不少。等餐的时间长,我正好可以打点热水!广场周围还有很多骑手爱心商家,平时补个胎、买个饭也很实惠!”骑手王先生反映。
细小举措,织密暖心“服务网”,类似的服务场景,在红花街道还有很多。为破解骑手面临的“进门难、用餐难、休息难、看护难”等问题,街道依托辖区各类资源,构建了“社区+商圈”和“社区+街区”服务体系。
在51个小区设置“骑手友好地图”和专属停车位,打通外卖配送“最后一百米”;以苏家桥商圈为试点,组建成立商户“蜂巢联盟”,为骑手提供多个领域的消费优惠折扣和暖心便民服务;夏日街头设立“流动爱心驿站”送清凉,冬季社区为骑手送温暖;爱心暑托班优先接收骑手子女,助其解决后顾之忧……越来越多的“骑手关爱”正以不同形式出现,让外卖小哥真切感受到这座城市对他们的接纳与关怀。
激发友好力量,让“奔跑的心”传递“社会关爱”
以心换“新”,凝“新”聚力。红花街道在为外卖小哥等新就业群体送去关爱与温暖的同时,也积极吸纳他们进社区、入网格,有效延伸了基层治理触角。
“富颐商圈一理发店门口存在小陡坡,易致行人踩空、电动车打滑,存在安全隐患。”不久前,红悦社区接到一名外卖骑手网格员的安全情况反映,随后便迅速联合南部新城片区综合治理办公室、物业等召开协商议事会,通过放大警示标语、增设警示设备,有效降低了事故发生概率。
在红花街道,这样的外卖骑手移动网格员共有30多名。外卖骑手群体活动性强、联系面广,在异常情况预警、突发事件直报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探头”作用。
为拓宽食品安全社会监督渠道,红花街道充分发挥外卖骑手作为网络订餐单位和消费者之间的纽带作用,聘用12名骑手作为食品安全监督员,监督商家门前三包、食品制作、卫生管理等情况,与街道执法队伍形成有效联动,共同守护居民“舌尖上的安全”。
为畅通新就业群体诉求表达渠道,红花街道定期组织骑手与居民、商户、物业开展“四方”协商议事,目前已解决骑手需求6个,征集意见建议40余条,开放骑手专属通道4处,形成了问题收集与解决反馈的闭环机制,从而让外卖骑手深层次地参与到基层治理中。发挥榜样力量,挖掘先进典型。红花街道还积极开展“先锋骑手”“最美小哥”等评选活动,不断激励骑手在基层治理、矛盾调解、服务居民等方面发挥作用,实现从“旁观者”向“参与者”的转变。(秦组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