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我市许多农贸市场实施了改造升级,面貌也为之一新,不仅以便利性、集聚性、专业性的特征满足附近居民的日常需求,也成为不少外地游客寻味无锡的目的地。由单一的消费空间逐渐转变为复合型社区综合体,农贸市场正在功能泛化中重构居民生活圈。在城市更新与消费多元的新语境下,居民的消费需求和生活理念发生了哪些变化?包括农贸市场在内的一站式生活服务综合体如何回应需求、更新与运营?从空间构建到情感共生,未来如何优化“家门口”的生活服务圈?记者近日对此进行了探访。
日常消费+寻味“打卡”,“烟火气”折射消费新诉求
2022年,《无锡市区“十四五”农贸市场布局规划》出炉,提出积极推进市区农贸市场的运营管理改革,旨在形成辐射范围广、便于消费购物、公益与效益相协调的农产品零售网络。方庙农贸市场就是翻新运营的鲜活样本。“现在变得干净、整洁又敞亮,餐饮选择也更多了。”家住太湖街道的张女士说。
随着生活理念的转变,餐桌上的消费诉求越来越趋向健康、营养、多样,亲和舒适的烟火空间也为消费者提供了新的生活乐趣和心理疗愈。顺应这样的转变,许多农贸市场不仅在外观“硬件”上有了明显改善,在“软件”服务上也实现了升级,在提升购物体验的同时延续了市井烟火气。方庙农贸市场不仅有品类齐全的新鲜蔬果、肉禽水产,还引进了三凤桥、穆桂英等无锡“老字号”;和畅睦邻中心的果色花香农贸市场中,袁记云饺、塔斯汀等连锁餐饮品牌纷纷入驻,既满足居民“菜篮子”刚需,也带来了更多元的消费选择。
据新泽文商旅相关工作人员介绍,自更新以来,方庙农贸市场的消费群体逐渐扩大,主要客群的年龄段则从老年人变为40岁左右的中年人,越来越多的年轻人也更愿意走进菜市场买菜,给菜市场带来了更多生机活力。
市井气息作为城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逐渐成为旅游市场“新宠”。前不久,文化学者马未都在无锡逛吃稻香市场的视频引发人们对隐藏在市井生活里无锡老味道的兴趣。“稻香市场可选择的种类很多,椒盐排条、鸡子大饼、小红糕团等都有着无锡独有的味道。”外地游客颜女士说,“对我而言,草根美食是了解一座城市很好的切入口,市井气和烟火气能把我和这座城市的距离快速拉近。”年轻人、外地游客频繁冲向“菜市场”的背后,不仅是新型农贸市场提供了多样化选择、丰富了外地旅客来锡的沉浸式游玩体验,而且也蕴藏了城市如何用“味觉名片”打开文旅消费新场景的密码。
功能泛化、业态多元,“农贸市场+”持续升级
下午5点,和畅睦邻中心出现了许多“一老一小”的身影。住在中海·海悦花园二期的赵女士说:“这里有很宽敞的阶梯式开放空间,是放学后‘遛娃’的好去处,也能够买菜、聚餐和健身等,日常生活所需基本都能在此得到满足。”现在,不少邻里中心都形成以菜市场为主体、兼具多项服务的邻里商业体,以商业圈的形态“毛细血管”般融入居民生活,构筑起极富活力的社区生活圈。
随着业态、功能与模式趋向多元化,“农贸市场+”呈现出新的发展态势。盛岸市场布局清晰、业态丰富,二楼设有儿童游乐场,三楼的“天合园艺”布置精巧有设计、具有园林美感,并以靠近红船场活力园区的区位优势将“流量”双向辐射,既有烟火气、又有精致感。
作为承载日常需求、汇聚民生百态的生活场所,农贸市场也在促进邻里交往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3月5日,方庙农贸市场与太湖街道方庙社区等主体合作开展了“学雷锋”公益市集活动,为辖区居民提供理发、义诊、非遗体验等志愿服务;今年“三八”国际妇女节,新泽文商旅在多个睦邻中心、农贸市场开展相关活动,送出香氛玫瑰、甜酒酿等,并联合多家品牌进行消费优惠,带来实笃笃的节日福利。此外,许多农贸市场中还设有睦邻快剪、睦邻小食堂、便民服务中心等民生服务,给“小修小补”留有一席之地,更加便民、贴心。
农贸市场不仅是消费空间,还是促进邻里交往的纽带,以社交、文化等属性向着社区邻里服务发力。“未来还将引入地方非遗、节气食俗科普、特色农产品文化墙等内容,将传统市井文化与现代消费体验相融合,让农贸市场成为兼具烟火气、智慧化、文化味的社区公共空间。”新泽文商旅的相关工作人员说。
未来如何构建“家门口”的生活服务圈?
随着消费需求渐趋多元,作为便民生活圈核心组成的农贸市场也应顺势而为、因地制宜,多元化发展,差异化、创新化经营,在保证生存性、基础性“痛点”消费的同时,还要进一步突出便利化、人性化、多样化,满足“爽点”消费时代的多元体验需求。
“‘菜篮子’虽小,却关乎民生。搞好‘菜篮子’工程最重要的事项,是要回应让百姓拎稳‘菜篮子’的本质诉求,这也体现着一座城市发展的温度。”市委党校党史党建教研室主任王华华发现,现在不少农贸市场如惠山区长安农贸市场采取统一定价,但不同商贩的同一种蔬果的品质却可能良莠不齐,不仅不利于商贩间的公平竞争,也让顾客陷入选择困境。王华华建议:“要强化市场监督管理作用,让商户明码标价、禁止价格欺诈,教育引导菜场商户进行合法、诚信、公平竞争的交易行为,还应扩大农产品‘出村进城’渠道,丰富菜品种类供给,保供应、稳菜价、提品质,进一步提高百姓在民生消费领域的获得感。”
大众化的品类持续升级,个性化的需求也在增长。苏州的双塔市集焕新后不但销售柴米油盐、新鲜蔬果,还有创意手作人、烘焙师、音乐人等其他生活领域爱好者在此摆摊设市,新增咖啡店、表演舞台等,通过多元业态吸引各年龄层的人群,体现出苏式文化余韵和人文生机。事实上,农贸市场的“个性化”消费改造并非“去市井化”,而是用现代商业逻辑重新定义烟火气。打造一批标杆性市场、网红市场,进阶“农贸+”模式,要引入贴合大众需求的空间美学设计,加入非遗、江南文化等元素,用场景化、体验化消费激发商业活力,将菜场、社区中心与生活美学链接,使“家门口”的公共空间成为兼具颜值与内涵、具有地方文化感的社区综合体。(周邾语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