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青城之约”大赛落幕,遴选出一批优秀设计作品
城市更新如何向“青”而行?
近日,历时半年的 “青城之约”城市更新设计大赛落下帷幕。大赛从来自德国、加拿大、韩国等国家和地区的1370个青年设计团队参选作品中,评选出一、二、三等奖和优秀奖共35组作品,为无锡遴选和储备了一批兼具先锋创意和落地潜力的城市更新设计方案。面向全球青年设计师开展大规模、高规格的城市更新设计大赛,这在我市尚属首次。
在无锡加快建设青年发展型城市的背景下,如何在城市更新中充分融入青年视角,如何以青年之力为无锡老城厢注入新的生机活力?无锡给出路径——把城市更新的画笔交给青年人,让他们设计自己心中的城市。
老城厢亟需激发“年轻态”
从空中俯瞰无锡,环城古运河碧水蜿蜒,周边街巷、道路构成了独特的“龟背城”格局。一方“老城厢”,镌刻了无锡市民最深刻的城市记忆。本次设计大赛由团市委、市住建局和梁溪区主办,选取二泉广场、张氏嘉乐堂、曹张里美食街、梁溪区图书馆、永定桥游园5个代表性场所作为设计载体,邀请青年设计师在实地踏勘后精心设计城市更新方案。
“二泉广场需要提升城市地标品质、营造青年社交场所,张氏嘉乐堂是古运河畔的文保建筑,希望通过最小的干预改造植入青年乐享的创新业态,曹张里美食街要优化公共空间与动线,保留浓郁烟火气……”团市委相关负责人介绍,大赛组委会最初结合梁溪区的城市更新需求,实地考察了10余个点位,最终精心挑选了5个极具代表性、并在未来几年有更新计划的场所作为大赛设计的题目。
以实地点位,而不是抽象概念作为比赛考题,更有利于未来参赛作品的落地,再加上大赛还有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原总经济师杨保军、日本著名建筑设计师青山周平等“大咖”担任评委,大赛报名信息一发布,就“火遍”设计圈,吸引了全球1000多个青年设计团队报名参赛,选手横跨建筑、景观、环境艺术、公共艺术和视觉设计等多领域多学科。
据介绍,此次“青城之约”城市更新设计大赛以“青年建、青年享、青年爱”为理念,参赛设计师年龄要求在40岁以下,意在以青年之力助力激发老城“年轻态”。
“如今在不少城市的老城区,青年居住生活的比例在下降,而老年人的比例在增加,这种人口分布的变化会导致老城区活力的降低。”在杨保军看来,想要让年轻人回到老城来,并不需要大动干戈,而是可以像“针灸”一样开展微改造、微更新。
日本青年建筑师青山周平曾设计出许多年轻人喜欢的咖啡厅、书店和共享空间,他在接受采访时表示:“无锡与京都一样,都在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中孕育新场景、新业态。老城区不是仅供观赏的‘博物馆’,不能只满足人们的参观需求,而更需要在保护中加以利用,融入年轻人的现代生活,在历史长河中焕发持久生命力。”青山周平认为,像“青城之约”大赛这样在城市更新设计之初就让青年人充分参与的做法,便是很好的探索和尝试。
青年创意照进城市肌理
从最具历史底蕴的公共广场到充满烟火气的美食街,从文化氛围浓郁的图书馆到绿意盎然的街头游园……如何以青年的“笔触”绘制出一个个让人“不得不来、不得不看”的城市新地标,让老城厢逛出新感觉、彰显时尚范?大赛评选出1个一等奖、3个二等奖、4个三等奖、27个优秀奖,35组获奖作品精彩纷呈,真正让青年创意照进了城市肌理。
此次获得一等奖的作品《青春“绣”场——无“线”乐园》以二泉广场为设计载体,受无锡刺绣这一文化IP启发,以夜光伞绳作为“绣线”,在二泉广场上设计了一个悬挂在场地上空、类似顶棚的“七彩盘”立体装置,构建了轻盈的漂浮空间,在这一空间下可举办集市、舞台秀、灯光秀等活动,打造充满活力的青年文化聚集地。“目前,二泉广场主要缺乏立体空间感和记忆点,对年轻人的吸引力不足,但考虑它是城市原点,又不适合做大的改造,我们就以装置艺术展开设计。”主创王文涛解读设计理念时说。
“‘七彩盘’方案用一种简洁大气的方式,为原本元素众多的城市原点广场创造了崭新而有吸引力的场域。”中国工程院院士李兴钢在点评作品时认为,设计方案很好地呼应了“青春”主题,以富有朝气和活力的方式激活了城市公共空间,方案实施后有望成为无锡新地标。
城市更新,不仅仅是形式上的出新,更在于功能的完善。设计师吴超楠的作品《梧桐荫里轧闹猛——曹张里青春焕新计划》荣获了大赛三等奖。在实地走访时,吴超楠被曹张里美食街整齐排列的梧桐树深深吸引,但同时他发现,街道过窄,缺少停留空间,大量的非机动车占据步行道,影响了漫步体验。“为此我们充分利用树荫空间进行设计,使得整个街区自南向北,依次串联起梧桐集市、梧桐客厅、梧桐美食外摆、树下口袋公园等特色场所,为充满烟火气的美食街增添一份闲适氛围。”吴超楠介绍,方案还注重科学规划街道剖面,改善人车混行的状况,提升步行体验并充分考虑周边居民的实际诉求,让整个美食街更富活力。
优秀方案有望变成样板场景
3月28日至30日,“青城之约”城市更新设计大赛的“前120强”参赛作品在二泉广场钟楼图书馆展出,前来参观的市民纷纷通过手机小程序为心仪的作品投票。据介绍,得票较高的作品将有机会被采纳,成为今后无锡城市更新实施和参考的案例。
作品展出当日,不少市民投下了自己对城市更新的“意向票”。小赵是一位“95后”在读研究生,她把自己的票投给了一幅名为《两根弦》的设计作品。“第一次参与城市建设方面的投票,感觉自己既是城市发展的‘见证者’,也是‘参与者’,很有意义。”她说。从“青年设计”到“青年票选”,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正通过这次比赛深入了解无锡、参与“青年城市青年建”。
“好的设计作品不应只停留在纸上,我们正积极推动优秀参赛作品落地,将青年设计师的奇思妙想变成城市更新的样板场景。”团市委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此次设计大赛选择的点位具有很强的“通用性”,为此很多优秀设计方案都有可能被采纳或“复刻”到未来需要进行城市更新的点位上,为城市焕新提供有益借鉴、注入青春活力。
“‘青城之约’大赛为无锡打开了与全球青年互动交流的新窗口。”梁溪区团委负责人表示,观摩这些作品让她对青年心生向往的梦想之城有了更直观的感受,而更为重要的是,大赛向全国乃至世界递出了一张闪耀的无锡名片——一座愿意倾听、接纳年轻人的城市。在这里,青年的每一个想法都能被珍视,每一份创意都能得到重视,每一个梦想都有生长的土壤。(王怡荻、张庭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