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老师都有自己的成长节奏,就如同树木一样,每棵树都有自己独特的生长周期和开花结果的时间。教学经验的累积并非一蹴而就的过程,它需要耐心、勇气和坚持,需要找到最适合自己的步伐和节奏,学会在“五力”的修炼中迈上自己的成长“快车道”。
修炼情绪力,让焦虑随风去
“能控制好自己情绪的人比拿下一座城堡的将领更强大。”我们应当以更温柔的方式,与自己的情绪对话。负面情绪之下,其实隐藏的是我们对自我成长的渴望与追求。
给自己一颗“定心丸”。告诉自己,教育的旅途是一场马拉松,而非短跑。每一步都需踏实,每一刻都需珍惜。不必急于求成,更不必因一时的停滞而否定自己。尝试“目标瘦身法”。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我们很容易被各种目标和计划淹没,但请记住一句话:“少即是多”。可以制定几个真正对自己成长有帮助的目标,比如,就挑一本经典教育类书籍,啃透了,比囫囵翻十本都强。或是专注于提升某一项教学技能。这样精力才能更加集中,效果也会更加明显。
成为“时间管理小能手”。在忙碌的教学生活中,为自己留出一些“静心时刻”。不管是读书、思考还是备课,都得有。无论是清晨的一杯咖啡与书页间的对话,还是夜晚的一盏灯下对教学的深思,这些时刻都将成为心灵的避风港,让灵魂得以休憩与成长。
拥抱变化,享受过程。成长之路从来不是一帆风顺的,它充满了曲折与起伏。在进步缓慢的时候,不妨放慢脚步,欣赏沿途的风景,也是一种难得的幸福。但请相信,只要我们在前行,就是在不断地进步与成长。只要不放弃,努力耕耘,前期增长也许会比较缓慢,但到达一个拐点后一定会飞速增长。
适时休息。注意劳逸结合,毕竟身体是革命的本钱。感到疲倦了可以稍事休息,让心灵在自然的怀抱中得到真正的放松与滋养,以更加平和的心态去面对每一个挑战与机遇。
修炼专注力,令思绪不乱飞
“全神贯注于你所期望的事物上,必有收获。”作为老师,我们虽身处不同的学科领域,但对教育事业的热忱与执着是一样的。每一次与学生的交流,每一次精心准备的课堂,都是对专注力的一次考验与磨砺。
创造专注的环境。例如,在备课或批改作业时,关闭手机通知、社交媒体和电子邮件的提醒。尽量选择一个安静、整洁的工作环境,让思绪更容易集中。
使用番茄工作法。如将备课时间划分为25分钟的“番茄时间”,期间全神贯注地编写教案或设计教学活动。当25分钟结束时,休息5分钟,可以做一些简单的伸展运动或眺望远方放松眼睛。这样循环进行,既保证了高效的工作状态,又避免了长时间连续工作导致的疲劳。
尝试实践冥想。每天可以抽出10-15分钟的时间进行冥想练习。迁移到教学过程中,即在讲解知识时保持高度的觉察和专注,同时关注学生的反应和需求,及时调整教学策略。更重要的是,要保持一颗热爱教育、热爱学生的心。这份热爱,将是我们修炼专注力最强大的动力源泉。
修炼学习力,使知识内化于心
“真正的智者,是那些不断学习的人。”要寻觅成长的最佳节奏。成长的路上没有捷径可走,但也不必盲目埋头苦干。要选择一条既非安逸也非严苛的“舒适区边缘”之路。如在准备教案时,可以不再拘泥于传统的教学模式,而是主动寻找既能激发教学热情又能适度挑战现有能力的任务;挑选书籍时,倾向于那些既符合个人兴趣又需稍加钻研的教育专著;写作时,无论是每日简短记录还是每周深度剖析,都力求让自己的笔触向着能力最高值探索,通过持续的练习使自己的写作能力日益精进。
深度学习,将知识内化为智慧。要追求深度学习实现从知识输入到思维转化再到实践输出的全过程。例如在选择学习资源时,要精心筛选高质量的资源,无论是学术论文、教学案例还是教育电影,力求从中汲取最有价值的养分;在学习过程中,要注重将新知识与已有的知识体系进行衔接,形成更加完整和系统的认知结构。更要学会将所学成果通过公开课、讲座或教学论文等形式进行输出,让知识体系更加牢固。
学会关联,构建知识网络。一些老师也很会学习,博览群书,还详尽记录了学习心得,并绘制复杂的知识结构图,在社交平台上展示阅读的数量与努力的姿态,但其个人成长的步伐却仍稍显缓慢。这是因为没有做到把阅读的东西与自身相关联,忽视了真正追问:这些书籍的精髓何在?它们如何切实地激发了我的内在力量,推动了我的成长?有时,数量的堆砌并不等同于质量的飞跃。当下,知识的获取已不再是难题,关键在于要将这些知识与自己的教学实践相关联。
修炼行动力,携目标步步近
“没有行动,世界只是个概念。”老师们或许都曾有过这样的体验:在聆听了一场鼓舞人心的讲座后,或是在阅读了一篇激励人心的文章时,内心涌动着立即行动的冲动,渴望向着更高的目标迈进。然而,遗憾的是,这些目标往往因缺乏持久的行动力而逐渐淡化。
改变之道在于“写出来”:把每日目标、计划、行动与结果,清晰记录,让成长路径一目了然。在清晰中提升行动力,于细微积累中促成质变。
修炼反思力,让自我更精进
把每日所教课文记录下来,思考每节课的亮点和不足。亮点就是可以让自己找到上课的成就感,记录下来分享给老师们;不足激励自己备课时要更全面,不仅要备教材,还要备学生,备细节等。
反思不仅是在挽救失败,更是成功的催化剂。每一份深刻的自我审视,都是向明智、明白、明日之师迈进的坚实步伐。以笔为舟,反思为帆,即便风雨兼程,亦能收获专业成长的硕果。反思不息,成长不止。
老师们,成长不必急于一时之功,更无须艳羡他人之光,因为每个人的成长节奏都是独一无二的。让我们以心为灯,以行为舵,修炼情绪力、专注力、学习力、行动力与反思力,用这“五力”引领我们继续前行。(郭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