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是最重要的生产要素之一。如何推进水资源节约集约利用,让“水资源”转化为“水资产”,澎湃经济脉动?水权改革是江阴给出的答案。2022年以来,借力全省先行先试水权改革试点契机,江阴通过水权收储盘活存量水权,推动水资源要素向更需用水的项目、企业及产业聚集,破解了水资源紧约束与高质量发展的矛盾。

  在江苏苏青水处理工程集团有限公司的生产厂房一侧,一座大型冷却水及雨水回收利用设备正在有序运转,对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冷却水进行收集,经过过滤降温等工序处理后重新用于生产,水资源的重复利用率能达到80%。该公司总经理蒋岳峰告诉记者,设备收集的雨水去污处理后也能补充生产用水,实现“节流”与“开源”并举,每年可节约用水量约20万吨。企业还将节余的用水权投放到市场,按照每吨1元左右的市场价格进行交易,出售给5家企业,每年可获得近20万元的额外收益。

  在江阴,将闲置的用水权推向市场,苏青集团并非个例。江阴实体经济发展迅速,纺织服装、金属新材料等支柱产业需水量大,不少优质项目取水指标紧张。如何推动存量用水权精准有序地流向需求方?如何在用水总量严格受控的情况下,巧妙运用市场手段实现用水结构的优化调整、取水方式的集约转变?这是推动高质量发展过程中一直存在的难题。

  为解决这些难题,江阴深入贯彻落实“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的治水思路,于2024年出台《江阴市用水权收储改革实施方案(试行)》,发挥政府引导和市场资源配置的作用,让用水权像商品一样顺畅流转。“目前,全市已通过无偿收储方式建立起1.32亿立方米的水权收储指标池。”市河湖治理和水资源管理中心主任陈伯进表示。

  水权收储指标池建立后,卖方可以向池中“蓄水”,买方从池中“取水”,既解决了需求企业的“燃眉之急”,又能激励企业注重节约用水,助力节水技术改进和节水意识普及。据了解,自2022年起,江阴已通过中国水权交易所完成了16单水权交易,并落地江阴首笔100万元“节水贷”,通过“制度创新+市场激活+金融赋能”三轨并行,成为全国县域水权改革的生动实践。接下来,江阴将积极开展水权融资模式创新,进一步加强水权供需衔接并完善“水利部门+第三方机构+公众监督”的监管与风险防控机制,推动水要素实现精准“灌溉”,保障全市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赵慧敏 朱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