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加快建设“人工智能+”标杆城市,“一会一展一赛一行”相继发布
解码“人工智能+”,无锡吹响“冲锋号”
无锡定下了一个新目标——建设“人工智能+”标杆城市。近期,相关工作推进的指导性文件《市政府关于建设“人工智能+”标杆城市的政策意见》发布。而这只是无锡计划推出系列6个政策文件的其中之一。
当下,人工智能已成为全球科技竞争的核心赛道和推动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引擎,抢抓AI机遇,将“人工智能+”战略上升至城市级的发展战略无疑是无锡产业升级、培育新质生产力“必选项”。
从一系列场景探索实践最终回归到体系化的产业建设之上,以发展的理性思维挖掘出“人工智能”富矿,无锡已然吹响“冲锋号”誓要拿下这一“赛点”。
最高2亿元!政策领航奏响AI“交响乐”
如果推动人工智能发展是一支多元主体协奏的“交响乐”,那么此次发布的政策意见则是强调音律、稳定节拍的铿锵鼓点。除支持产业本身提高集聚、创新能力之外,该意见对“人工智能+”所需算力、数据、人才、金融等要素亦作出明确部署,从产业、应用、供给三个维度出发搭建出链链互通、生态交融的“立体式”支撑体系。
力度、决心之大,从“真金白银”的投入可见一斑。此次实施意见延续了无锡“爱打直球”的一贯作风,对有技术产品、潜力巨大的市场主体给予最高1000万元的一次性奖励。值得注意的是,这类可以降低企业成本的资金奖补覆盖供需两端,将进一步释放市场活力。如对掌握“数据标注”关键技术的服务型企业,根据其业务收入水平和示范带动效应,亦有最高50万元的补助。
在关键要素支撑上,无锡“三券齐发”。去年,无锡首批发放了“算力券”,以优质普惠算力供给为基础,激活全链条算力创新生态。此次实施意见纳入“算力券”同时,还进一步推出“模型券”“数据券”,强化算力、模型、数据等核心要素支撑保障,最高对购买费用的30%给予补助支持。边缘计算可以大大减少数据传输的延迟,提高数据的处理速度,边缘算力的部署也被提上日程。园区、企业建设边缘智能算力,采购人工智能一体机等设备,亦可申请最高30%的补助。
推动创新链、资金链、人才链“三链融合”,透过政策意见,可以看出无锡对筑优产业生态的关注。企业、创新联合体、国家级及省级实验室等创新主体开展技术攻关、创新研发等相关工作,意见明确都将给予相应金额的资助,最高2亿元;设立人工智能市场化产业专项基金;“太湖人才计划”中也将设立人工智能专项通道,放宽限制条件。
不难看出,无锡想打的是一场“系统仗”。4月下旬,无锡市人工智能创新发展推进会将举办,同期还将举办人工智能创新成果展;4月末,首届具身智能机器人运动会和人工智能赋能新型工业化深度行(无锡站)活动将举行,“一会一展一赛一行”的相继发布,标志着无锡已然进入“人工智能时刻”。
激活价值,打造城市级的应用场
“人工智能+”应该“+”在哪儿?这是一道从场景出发的反向推导题。政策出台之前,无锡已经有了一批高价值的应用场景和需求。
每天有10000只成品从无锡戴卡轮毂3号产线产出。传输带上,一只只轮毂有序“穿行”,各道流程中嵌合的AI智能体为生产提速。去年底,产线用上了最新的“基于5G+AI的智能评片X光机与工艺闭环管控”系统。“质检效率提升25%,用工人数减少75%,质量合格率提升4.5%。”无锡戴卡副总经理张明介绍,对于一个有智能化、数字化基础的传统制造企业来说,转向人工智能是水到渠成,新一批AI百检机和AI外观检测设备将于4月底进厂应用。2025年,企业列出了25项人工智能场景清单,向“AI模块”全场景进发。
应用场景揭示发展路径、场景创新牵引未来方向,戴卡轮毂的人工智能应用不是个例。“AI+先进制造”“AI+公共治理”“AI+民生服务”……如今,无锡打造了一个城市级的应用场。
这些场景可以是有趣而便捷的。养老、医疗、教育、文旅等领域纷纷发力。随处可见的“无人小巴”带着乘客畅游无锡;南长街智能饮吧的机器人“咖啡师”正快速出杯;拈花湾景区内,火爆网络的“拈花一指点塔”AI视频场景通过边缘计算、无人机编队控制等技术落地现实;灵锡App、警务教育文旅等场景的20多个“数字人”为市民提供24小时不打烊的政务服务。
也可以是高效和革新的代名词。人工智能赋能新型工业化是无锡的工业发展路径。兴澄特钢构建基于深度学习的轧制力预测模型,建立轧线设备三维仿真模型,通过虚拟调试将新品开发周期缩短40%;红豆集团依托工业互联网平台,创新构建AI赋能的服装新零售体验中心,试衣效率提升5倍;通过高精度传感器实时采集生产现场数据,构建动态工况知识图谱,天奇推动人形机器人在虚拟环境中完成与汽车产线节拍、工艺要求的精准适配训练。
据悉,无锡已有50个行业模型列入市级行业模型培育名单。这种全方位的深融也在为人工智能产业撑起书写新“篇章”的空间。
加速蝶变,转产业链条为产业生态
前不久,2025中关村论坛年会国家重大科研成果示范应用对接会在京举行,无锡高新区的长三角国家技术创新中心智慧农业机器人研究所成为江苏省唯一入选具身智能领域成果现场发布的单位。该企业去年9月签约落地无锡,短短半年时间就已经成为人工智能创新产品研发的优势企业。人工智能潮流席卷的当下,人工智能相关产业迎来“又一春”。成为“驭风者”抓住价值端,这一愿望呼唤无锡产业加速蝶变。
从去年11月的2024“AI+制造”生态大会暨首届长三角智能制造系统解决方案大会到第二届无锡国际人工智能创新应用大会,再到前不久2025未来产业生态大会暨文心中国行·无锡站活动举行,无锡对人工智能的理解不断加深:产业发展上,不光单一企业,更要产业生态;不光单一板块,更要全域联动。
锡港沪三地的顶尖高校、科研机构和领军企业在无锡共同发起“机器人灵巧手创新联盟”;文心大模型(无锡)数据生态中心在无锡拥有了首批生态合作伙伴;国产芯片巨头申威的产业生态圈中集聚了400多家企业,其中有100多家为无锡本土企业;天奇自动化和优必选联合打造人形机器人汽车工厂创新示范应用,与北京银河通用机器人有限公司签署《合资公司投资协议》。
截至去年底,全市人工智能产业列统规上企业356家,2024年营业收入2075.5亿元、同比增长12.6%,50余家人形机器人核心企业向锡集聚。
两年前,无锡市发布了《无锡市人工智能产业创新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23—2025)》,对产业核心发展方向进行了界定。而在即将推出的系列政策中,具身智能机器人、数据产业、人工智能产业人才等关键要素都被“单拎”出来纳入体系。梳理城市资源,做好对要素的统筹把控至关重要,无锡正全力打造具有地方特色的“中国数码头”,“万卡集群”的建设也已提上日程。
联合国贸易和发展会议发布《2025年技术与创新报告——以包容性人工智能促进发展》指出,2033年人工智能市场规模预计将达到4.8万亿美元。未来已来,人工智能在锡将大有作为。(韩依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