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喜写的高邮人时有新作推出,偶尔还能收到一两本,这便是缘分。这本《碎步集》是去年夏天出的,却是新近收到的。作者卞荣中过去既没见过也没听说过,但从文中可见其岁月履痕,应属同龄人,生活经历相仿,读他的散文集如同反观自己的阅历,不过没他的精彩而已。

  《碎步集》因何而得名,从姜琍敏先生的序中未能找到答案,以为作者的后记应有所提及,想不到也一反常态地没有,只能让我去猜了。这个碎步,也许是漫漫人生路上的艰难跋涉,也许是历史长河中芸芸众生碎步的瞬间定格,也许是思想者不停思考的点滴积累,也许是与众多文学大家大步流星相比的一种自谦。我的胡思乱想并不得要领,但我还是佩服荣中先生的聪慧勤奋执着,从60多万字中精选一本自己满意的文集,对退休前的生活作个小结,更是对过去激情燃烧岁月的最好纪念。

  高邮人有着悠久的文学书写传统。基于民间立场的草根书写活力四射,作者自带光芒,活出人生精彩。作品雅俗共赏,引发共情共鸣。传播图文并茂,并不限于纸上。《碎步集》无疑是草根书写的代表。我用草根比喻荣中并无不敬,相反是知人论事的最高褒奖。正因为有众多的“卞荣中”,高邮的文学才能积聚,文脉得以传承,文化彰显魅力。

  人生碎步,意味着勇毅前行,心中不泯的追求涵养正气。穷并不是苟且的理由,更应是奋发的动力。摆脱贫穷,追求美好,学会做人做事,眼眶子不能浅。中药房里的红枣、铜钱,因做医生的父亲作者得以接近,将这些不值钱的东西随口吃了、顺手拿了,看似小事,想不到招来父亲疾言厉色的训诫:“不是自己家里的东西,一个铜子儿都不能沾。”在这种家教之下,耳濡目染,言传身教,学好向善成为做人的本色。不贪小便宜,养成大格局,知道真善美,厌恶假丑恶,让善良的明灯在心中永远点着。善良的愿望,美好的追求,不竭的动力,使得人生之路变得更加顺畅,遇好人,结善缘,成美事,心自安。荣中波澜不惊宠辱皆忘的淡定,随性书写自娱自乐的放松,又岂是他辈能够理解的。子非鱼,安知鱼之乐,荣中之乐就在于心底无私的正气。

  苦难磨练意志。荣中的父亲在镇上做中医,拿“铁工资”,还有自己的自行车,母亲在家务农,这样的家庭在那个年代算很好的了。其实还是很艰难的,住的是土坯草房,吃的是清汤寡水,小小年纪的他,也要去薅猪草、采桑叶、拾知了壳、养羊,这便是他16岁之前的童年少年生活。16岁高中毕业后参军过上严格的军人生活,靠自学考入军校,20岁便留校做军事教员,之后恋爱娶妻生子,夫妻两地分居,鸿雁传书300多封,两地书虽未结集,但也是人生的一段佳话。书中对两地书虽语焉不详,但可以想见,其中必有相思之情的绵长,互诉衷肠的畅快,共克时艰的互勉,设身处地的排解,美好生活的憧憬,这些都是苦难心路历程的忠实记录,不懈人生奋斗的青春宣言,过往青春无悔的美好回忆。刀在石上磨,人在人前闯,磨练后的意志更坚强,奋斗后的生活更甜美。

  用文学装点人生。人的一生应该怎样度过,这似乎是文学名著中的名句,但套用在荣中的人生中,有着平常人怎样过好一生的启示。有人说,人生在世,吃穿二字。此话不能算错,但并不完整。吃穿问题解决后,人还会生发出很多欲望,只注重吃穿的质量,而不加强内心的修养,人生欲望就会野蛮生长。修枝打杈,保留主干,结出硕果,还得靠勤打理善修剪。这把剪刀就是爱好修养。有人用画笔画出万马奔腾气象万千,有人用毛笔泼墨挥毫激扬文字,有人用歌喉放声歌唱吐露心声,有人用舞姿抒发情感展示才情,有人用鼠标三维成像虚拟世界,有人用发明推动改变造福于民,不一而足。还有更多的人用文学装点人生,把心中的波澜、生活的花絮、朋友的交往、夫妻的打趣、社会的变迁、童年的趣事、故乡的回忆等等,用键盘敲击成文,这些鲜活的文字在所谓作家看来,也许还不能成为文学,但并不妨碍他们的自娱自乐以及朋友之间相互传播。正因为有了这些雅事,平凡的日子多出了诗意,郁闷被诗意消解,忧愁被文字淡化,困难被理性征服,人生因此多姿多彩,不枉潇洒走一回。

  卞荣中他们的存在,于中国文学传统而言,是文以载道以文化人的重要象征,于地方文脉传承而言,是不捐细流汇聚洪流的主动担当,于文学创作事业而言,是垒土成台择高向上的精神基石。从这个意义上讲,《碎步集》就是高邮文学底座的一块基石。一座建筑的底座向来不为人注意,更不为人知晓其意义。没有底座的建筑注定是虚幻的空中楼阁,没有坚强底座的建筑注定成不了高楼大厦,《碎步集》的价值正在于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