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以来,区、镇两级共受理纠纷7353件,调解纠纷7353件,调解成功7329件,成功率超过99%——这是常州经开区深入推进综治中心规范化建设、创新打造“经心开解”矛调品牌交出的“答卷”。4月9日,记者在常州经开区综治中心了解到,该中心通过“一窗受理、分类流转、联合处置、跟踪反馈”的全链条闭环服务,确保人民群众的诉求“件件有回应、事事有落实”。

  聚焦矛盾分类处置,“对症下药”效果好

  今年1月,戚大街社区居民顾某反映,三楼屋顶渗漏使自家遭殃。戚墅堰街道综治中心第一时间安排工作人员上门调查,并多次与区物管部门联系,做通业主工作,启动该无物业散居楼的房屋维修基金,联系维修公司一天内修复屋顶。

  去年底,某酒店员工反映涉及30余人60余万元的欠薪问题。丁堰街道劳动部门多次联系相关责任人无果后,上报区综治中心。中心立即指派调解员安抚工人情绪,并联合区公安分局、区劳动监察大队,在最短时间内结清欠薪、惩治责任人。

  在常州经开区,区、镇两级综治中心均建立了常态化督查督办机制,指导各地各单位根据矛盾风险等级进行分类处置。低风险预警如一般邻里纠纷、家庭矛盾等,由村(社区)级调解委员会通过“唠家常”的方式化解;中风险预警如涉及土地纠纷、轻微侵权等相对复杂的矛盾,由镇级综治中心牵头,组织相关职能站所等进行联合调解;高风险预警为可能引发群体性事件、重大信访问题等严重矛盾,由区级综治中心挂牌督办。

  去年以来,全区征地拆迁、劳资纠纷等重大矛盾平均化解时间从42天压缩至18天,先后推动20名涉访重点人员签订停访息诉协议,信访积案化解率全市最高。

  推进纠纷源头治理,“闭环管理”不上交

  去年12月,某安装公司雇佣的临时工马某,在某建筑公司承包的光伏板工程施工中不幸坠落。丁堰街道工作人员安抚好马某家属的同时,和派出所一起要求两家公司积极筹集马某的医疗费。马某死亡后,街道综治中心及时研判其中的风险隐患,指导街道调委会、派出所、社区与马某家属、两家公司进行调解。调解当日,两家公司先行支付部分赔偿款。办完马某后事,两家公司结清了剩余赔偿款。

  及时有效调解的背后,是完善的制度支撑。该区综治中心建立健全矛盾纠纷联合研判和交办反馈机制,定期召开矛盾纠纷风险隐患分析研判会,对重大矛盾隐患实行跨部门“周研判、月会商”,规范“问题清单—责任清单”闭环管理,由综治中心统一指导并将矛盾分拨至属地、行业主管部门或社会组织,明确主责单位与协办单位;建立首接负责制,要求责任单位在24小时内签收任务并制订化解方案,实时反馈进度,有效避免了职能推诿。

  建强基层调解队伍,“群策群力”解烦忧

  为建强基层调解队伍,常州经开区组建了由法律顾问、矛盾调解专家、心理咨询师、“五老”人员等组成的第三方智库,通过“专业意见+基层经验”提升化解各类矛盾的精准性。

  在横山桥农贸市场矛盾纠纷调处化解工作站,经常能看到67岁的老党员韩锡明在为矛盾双方说法评理、直指症结。“我曾在人社部门工作,退休后重新‘上岗’成为调解专员。我一周来两次,来当‘和事佬’。”去年以来,他帮助化解过乱设摊位、乱停车、缺斤少两、不服从管理等纠纷。

  据了解,该区综治中心设置了城市建设及物业纠纷调解工作室、周彩芳婚姻家庭纠纷调解工作室、全国优秀人民调解员刘丹工作室等特色调解室,加强公调对接室、检调对接室、老兵调解室建设,凝聚各行政主管单位、各行业协会、商会等各类专业人士的解纷力量,共同推动各类矛盾纠纷化解在萌芽、止步于诉前。

  发挥科技支撑作用,“智慧赋能”提质效

  “就是这个二维码,只要遇到烦心事,我扫一扫,网格员就来了,特别方便。”去年底,横林镇新槐社区居民陈女士通过“经开网格直通车”微信小程序,投诉顶楼业主养鸽子扰民。网格员半小时后到达现场,帮助矛盾双方进行调解。第二天,鸽笼被拆除,居民握手言和。

  据了解,该区综治中心在市矛调平台的基础上,整合公安“一标三实”、司法调解、网格排查等数据,实现“一次录入、全域调用”。同时,进一步推广“经开网格直通车”微信小程序,鼓励居民群众遇到矛盾纠纷及时扫码上报,数据同步到矛调平台,平台发起预警,网格员接到预警后及时上门调解。去年以来,全区网格员累计排查发现5000余条矛盾纠纷线索,其中90%的矛盾在网格内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