暮春时节,通州区芦笋种植田生机勃发。晨露未晞,种植户徐海然已头戴草帽,弯腰穿梭在30多亩芦笋田中。他那粗糙的手掌快速握住芦笋嫩茎,随着“咔嚓”声,芦笋嫩茎被轻松摘下,不一会儿,他身旁的竹筐里便堆满了鲜绿的芦笋。“今年的芦笋长势看着就喜人!”徐海然直起腰抹了把汗,眼角的笑纹里藏着丰收的喜悦。
“行情好,品质更得跟上。”徐海然边整理芦笋边介绍,今年能迎来产量跃升,离不开本地“芦笋土专家”姜朝晖的助力。“这品种抗病性强,茎秆粗壮,上市早,还能多收好些天。”他掰着手指头算起经济账:“每亩预计突破2500斤,较往年高了两成到三成。从1月到现在,已经卖了10多万斤。”言语间,满是对科学种植的认可。如今每日采收上千斤芦笋,经分级整理后,直供上海市场。“芦笋富含蛋白质和维生素,口感脆爽,冷库老板抢着收,每斤批发价三元左右,销路很稳定。”徐海然笑着表示。
从徐海然的田垄望向更广阔的区域,通州区芦笋产业正释放强大动能。近年来,区农业部门积极引导,以“品种改良+科学管理”为双轮,推动芦笋种植面积扩展至2000亩,年产值突破2000万元。当地培育的“绿色银行”不仅让像徐海然这样的种植户腰包鼓了起来,更构建起完整的产业链条,从种苗培育、田间管理到采收销售,形成规模化运作,为乡村振兴注入了源源不断的动力。部分龙头企业介入冷链物流环节,确保芦笋新鲜直供大城市;周边农户也被带动参与种植、采收,实现“家门口”就业增收。
“接下来,我们还计划拓展深加工,把芦笋做成芦笋干、芦笋茶等食品,让产业附加值再上新台阶。”区农业农村局作栽站站长吴永军透露,未来将继续以芦笋产业为抓手,挖掘休闲采摘、农业观光等多元业态,让小小芦笋成为乡村产业振兴的“金名片”,在希望的田野上,续写更多丰收与致富的故事。(沈维维 赵建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