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千万吨级钢厂无一处排水口——
“废水炼盐”助力企业向绿而行
“这瓶盐,是我们中天钢铁南通公司从钢厂废水中‘炼’出的绿色答案。”今年两会期间,全国人大代表、中天钢铁集团董事局主席董才平将一瓶晶莹的工业盐样本带上会场,引发热议。
千万吨级钢厂,如何做到地上地下无一处排水口?水处理系统喝进去的是废水,吐出来的缘何是有价值的盐粒?智能化大数据技术,如何让废水处理变得更“聪明”?带着这些疑问,近日,记者走进中天钢铁南通公司,揭开隐藏在这瓶小小工业盐里的“绿色密码”。
中天钢铁南通公司的取水地位于靠近入海口的通吕运河,河水中盐含量是长江上游的2倍以上,而钢厂又建在海边,其雨水、地下水的含盐量明显高于内陆城市。这意味着,钢厂生产过程中,无论是新水还是废水,都必须进行除盐处理,否则长期在厂内循环使用,盐分中的有害物质会堵塞或腐蚀设备,影响产品质量。
一直以来,钢铁行业都在探索“分盐结晶”工艺,以打通废水零排放“最后一公里”,但成功案例却鲜见。所谓“分盐结晶”,就是把废水进行水盐分离,纯净水供钢厂回用,盐水通过高温加热,蒸发掉水分,余下盐晶。要不要尝试“分盐结晶”工艺?围绕这个问题,中天钢铁与当时项目的承包建设单位进行了数月论证。“绿色环保,始终是我们不变的责任和追求。”公司能源管控中心主任方神州回忆,最终公司决定总投资15亿元,建设综合水处理零排放项目,中天钢铁南通公司成为世界首座投产即实现废水零排放的钢厂。
位于钢厂东南角的中央水处理厂,每天都会接收来自各生产单元近2万吨的废水,废水含有微生物以及酸、碱、盐等物质。“中央水厂通过各道净化工序,将废水制成纯水,回送至各生产单元,被分离的盐水不再对外排放,而是紧接着进入超滤、纳滤、高压反渗透等工序,得到以氯离子为主的高浓盐水,再进入蒸发车间进行最后的‘变废为宝’。”方神州说。
在中央水处理厂末端的蒸发车间,再也看不到大型水池和汩汩废水,取而代之的是一袋袋白花花的氯化钠盐,整齐堆放在一座小型仓库内。公司能源管控中心团支部书记徐洁明说:“这些盐一袋是一吨重,每天可以生产二十袋,纯度达到99%,达到国家二级工业盐标准,市场用途很广泛。”
实现废水零排放不仅靠先进的技术工艺,背后还有智能化的深度助力。来到被称为中央水处理厂“智慧大脑”的集控中心,3名员工正通过电脑控制水厂运行,正前方大屏幕上,呈现出各种现场实时画面、数据图表,只需轻点鼠标,便可以查看全厂水质及给排水设备运行情况。一名工作人员介绍,现在通过集中智能化管控,同样人数可以完成过去两倍以上的工作量。
其实,类似的创新应用藏在中天钢铁的各个角落。走出集控中心,爬上一座约10米高的水处理池,池壁上一个圆形管道正向废水中吐出一种黄褐色药剂,水中逐渐出现大量悬浮的细小颗粒,即“矾花”。几分钟后,矾花沉淀,水就像施了魔法般变得清澈见底,这一技术便是混凝沉淀工艺。过去,专业人员要定期到现场巡检,根据肉眼观察和经验判断是否加药,但在水质波动大时,无法精准计算药剂使用量,也无法保证水质稳定达标。现在有了智能加药系统,一切变得轻松高效起来。
中天钢铁南通公司在逐绿而行的道路上,不仅实现了自身的高质量发展,更成为海门新质生产力的标杆。这背后,是企业的创新精神,也有政府服务的有力支撑。近年来,海门实施工业大企业培育、专精特新企业培育、智改数转网联“三大工程”,在海门港新区重点发展以中天为代表的钢铁和钢铁配套产业,着力打造技术先进、产品领先、低碳循环发展的现代化钢铁基地。(施莉莉 黄天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