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在传承保护中创新拓边 在关注现实中寻求共情
解码江苏舞台“三部曲现象”
“为了胜利,向我开炮!”3月21日—30日,江苏四部大戏在北京演出,实力圈粉。其中,由江苏省演艺集团锡剧团创排的“英雄三部曲”收官之作——锡剧《英雄儿女》,以吴侬软语锡剧的阳刚表达被专家赞赏为“大气势、大气象、大情感”的艺术佳作。
近年来,江苏舞台不断优化文化产品和服务供给,以高质量的艺术佳作,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其中涌现出的“三部曲现象”尤令业界关注,成为江苏文化百花园中的一抹亮色。
“三部曲现象”点亮江苏舞台
昆剧《瞿秋白》、扬剧《郑板桥》先后荣膺全国“五个一工程”奖,淮剧《小镇》、锡剧《烛光在前》也陆续斩获“文华大奖”……这些在戏曲舞台上熠熠生辉的佳作,皆来源于江苏舞台多个“三部曲”系列。其中包括昆剧“现代戏三部曲”、锡剧“革命女性三部曲”、扬剧“古典题材三部曲”、锡剧“英雄三部曲”、越剧“金陵三部曲”、淮剧“村官三部曲”,以及等待收官之作的淮剧“灵魂三部曲”等。
“这些作品既有相对的独立性,又有整体的关联性和连贯性,往往聚焦同类主题、题材或人物,有助于思想提升、艺术创新、人才培养和剧种建设,以及品牌标识的强化,提高观众关注度。”省艺术评论学会会长方标军认为,江苏舞台艺术“三部曲现象”是系列化、品牌化、产业化的新尝试,也是艺术创新的“江苏范本”。
3月28日,在江苏省艺术评论学会召开的江苏舞台艺术“三部曲现象”研讨会上,文化和旅游部艺术司原一级巡视员吕育忠提到,江苏是戏剧大省,更是戏剧强省。从剧种的传承保护方面看,江苏现存的20个地方戏曲剧种,历经流变发展至今依然特色鲜明,个性突出。不像有的剧种,容易被京昆一些大剧种所异化,其中,各剧种的“三部曲”助推了这种保护和传承。
“以昆剧现代戏《瞿秋白》为例,如果没有江苏昆剧院一代又一代的经曲剧目高标传承,没有前两部《梅兰芳》《眷江城》的探索、追寻、铺垫,就不可能有《瞿秋白》。艺术创作是一个渐进的过程,绝不是大干快上的一蹴而就。”吕育忠说。
越剧演员李晓旭出演“金陵三部曲”,从初出茅庐到斩获“梅花奖”,再到带队创作,见证“三部曲”对人才培养的推动作用;淮剧“村官三部曲”历经12年打磨,彰显江苏戏曲人的执着与坚守;南通艺术剧院越剧团创排的“历史名人三部曲”,泰州市淮剧团创排的“乡村振兴三部曲”,也都是江苏舞台艺术矩阵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戏剧家协会顾问、中国戏曲现代戏研究会会长季国平认为,比起单一作品,“三部曲”自成系列,更具规模,也更具吸引力和影响力。研究总结“1+1+1>3”的经验,对于推动江苏戏曲的进一步繁荣很有意义。
深耕细作打开剧种发展新空间
金陵三部曲《乌衣巷》《凤凰台》《织造府》分别取自南京的三个地名。“无论是代表魏晋风流的王谢风度,还是张扬唐朝诗兴的李白风流,再到依托中国古典文学巅峰之作《红楼梦》的收官之作,每一部作品,让‘可爱的南京’在千年文脉里不断叠加。”省戏剧文学创作院院长、一级编剧罗周说。
近年来,罗周在戏曲创作领域所展现出的突出成绩和独特风格,在全国掀起了“罗周创作现象”,其中斩获大奖的昆剧《瞿秋白》、锡剧《烛光在前》、扬剧《郑板桥》皆出自她为昆曲、越剧、扬剧等多个剧种创作的“三部曲”之列。
罗周说,正因为一部接一部的合作,让她对剧团、剧种以及每个演员的特点都有了更多了解,甚至创作文本之初,脑海里就有了演出的画面,可以更精准地为演员“量身定做”角色。
“写”与“演”长期的“双向奔赴”,也打开了戏曲发展的新空间。作为扬剧古典三部曲中的一部重要作品,李政成主演的《不破之城》颠覆了“扬剧很难表现宏大历史场面”的传统认知,而600岁的古老昆曲也是在“三部曲”创排途中首次打开现代戏大门,迎来重大突破。
罗周记得,2019年江苏省昆剧院创排昆剧现代戏“三部曲”第一部《梅兰芳·当年梅郎》时,主角施夏明还很担心,怕自己演不好。因为高度程式化以及与大众日常脱节的表演体系等,很难去表现现实题材。但当他们一路披荆斩棘创作完成《眷江城》《瞿秋白》,昆剧现代戏“三部曲”不仅立在了舞台上,也立在了人们心里。
“现在我们可以说,昆曲是可以用来表现现代性的,它能对接当代年轻人的精神世界。”罗周说。前不久,她为苏州昆剧院量身打造的《家》精彩上演,再次证明昆剧现代戏这条新创之路,在江苏走通了。
从城市舞台到田间地头,江苏舞台“三部曲现象”在“着眼于人、落脚于人”中活力激增。
吕育忠认为,好的戏曲生态,必然是重点院团和基层院团交相辉映共同发展。江苏在基层院团建设方面一直走在全国的前列,“涟水现代戏创作现象”就是最好的例证。其中被称为淮剧“村官三部曲”的《留守村长留守鹅》《村里来了花喜鹊》《村里有个管得宽》,围绕当下农村,以“接地气、有意思”为创作宗旨,用贴近群众的“土味”,成功将传统戏曲与现代题材相结合,展现了基层干部在乡村振兴、文化扶贫和基层治理中的奋斗与担当。
“我们还开通戏剧抖音直播间,56场云演出吸引超200多万人观看,其中《村里来了花喜鹊》线上点击量达160万。”涟水县淮剧团团长翟永军兴奋地说,走进直播间的“村官三部曲”,正不断把“围观群众”化为“戏曲票友”。
地域文化+时代精神的“打包创作”
“《小镇》《小城》已经上演,《小区》去年立项,计划今年完成剧本创作。”著名编剧徐新华与省淮剧团合作的现实题材“灵魂三部曲”,最后一部《小区》正待揭开神秘面纱。
“上世纪80年代我到苏州参加吴梅百年诞辰活动时,寒山寺、虎丘还远在郊区。如今随着苏州城市的扩大,这些著名历史文化遗存早已纳入了城区。伴随着城乡一体化,乡土文明与城市文明的碰撞不可避免,传统的乡村文明、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已经发生了深刻的变化,这也是‘灵魂三部曲’书写的现实背景。”季国平说。
“一个民风淳朴的千年小镇,一位受过小镇人救助的老企业家家人来此寻找恩人,并以500万元作为酬谢。这笔从天而降的巨款如同试金石,考问着小镇人的道德良知……”2014年,徐新华的《小镇》上演后,引发了强烈反响,其中一位叫姜国章的盐城老人,前后看了80场。这份支持成为徐新华继续创作《小城》的强大动力。
“‘三部曲’是一个系列,连起来是一个整体,一片气象。但是它们同中有异,每一部戏都是一个独立宇宙,都有它的独特审美价值。”徐新华表示,小镇、小城、小区其实都是国家的缩影,折射了一个时代人的精神面貌,希望继续通过关注变迁中人的精神风貌,形成社会观察的立体棱镜。
时代在变迁,但民族精神穿越岁月的洪流,依旧历久弥新。
省演艺集团锡剧团团长陆建伟介绍,省锡剧团在新时代打磨了《董存瑞》《刘胡兰》《英雄儿女》三部英雄题材作品,分别创作于2019年新中国成立70周年、20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2023年抗美援朝胜利70周年等重要历史节点,以两年一部的节奏相继推出。
“锡剧作为江南地区代表性剧种,素以婉约细腻见长,而‘英雄三部曲’突破了传统题材的局限,以宏大叙事与家国情怀拓展了剧种的表现边界,体现了戏曲艺术与主流价值观的深度融合,帮助人们重新找回生命的价值和意义。”吕育忠说。(陈 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