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锡鸿山,自古人文荟萃,俊彦辈出,这里不仅孕育了灿烂的吴文化,更以深厚的乡贤文化闻名,历代乡贤以其高尚的品德、卓越的贡献和身体力行的精神,为这片土地注入了独特的人文底蕴。无锡市后宅中学深刻认识这一文化宝藏的教育价值,将其与德育深度融合,在实践中弘扬乡贤精神,传承地方文化,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操与社会责任感,形成了独具特色的育人模式,为学生的全面发展筑牢了文化根基。

  打造校园文化,营造德育氛围

  学校将乡贤文化融入校园的每一个角落,打造充满人文气息的精神家园。沿着校园小径,乡贤公德榜如同一座座精神丰碑,镌刻历代乡贤的卓越贡献和高尚品格;教学楼内,乡贤文化连廊图文并茂地展示乡贤的生平故事和伟大精神,让学生们在漫步中感受文化的厚重与传承;院士浮雕墙上,栩栩如生地刻画了鸿山院士们的学术成就和家国情怀,成为校园的一大亮点;精心设计的名言警句,如同一盏盏明灯,点亮学生心灵,指引他们追求真理与美德。这些文化载体不仅美化了校园环境,更将乡贤精神深深植根于学生心中,营造出浓厚的德育氛围。此外,广播、校刊、微信公众号、“美德与乡贤”线上云游等多平台联动,以各种形式生动展现乡贤的智慧与品格,让名贤文化融入日常生活,成为学生道德成长的精神指引。

  挖掘乡贤资源,构建德育体系

  学校通过深度挖掘乡贤文化资源,提炼出“至德”“兴国”“修身”“齐家”等传统美德,积极探寻乡贤文化与学生道德成长的融合点,为学生的道德成长提供精神滋养和实践指导。具体融合路径包括:以乡贤精神塑造学生价值观,以乡贤榜样激励学生行为,以乡贤文化丰富德育课程,以乡贤智慧引导学生修身自律,以乡贤情怀培养家国责任,以乡贤文化促进家校共育,并推动校园文化建设,这种融合有助于学生在现代社会中更好地理解和践行传统美德,形成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道德品质,推动了传统文化与现代教育的有机结合。

  开发校本课程,弘扬乡贤精神

  学校开发了以乡贤文化为主题的校本课程,通过系统化、课程化的方式,将乡贤精神更深融入学生的学习和生活中。课程内容设计包括乡贤文化概述、乡贤精神核心内涵、乡贤故事与案例、乡贤文化的时代意义和实践活动设计等;具体实施路径为:学科课堂专题模块教学、编写乡贤文化校本读物、举办主题活动、乡贤文化融入家校共育、构建特色校园文化等;课程评价侧重于过程性、发展性原则,关注学生在日常学习、生活中践行乡贤精神的表现。例如,在思政、历史、语文等相关课程中融入乡贤文化专题教学模块;编写《乡贤之光》《美德与乡贤》《吴韵鸿山(尚德)》《乡贤记忆》等读本;举办乡贤文化节,开展“乡贤精神进校园”活动;邀请家长参与乡贤文化主题活动,学习乡贤的家庭教育智慧,开展“家风家训”征集等。

  开展实践活动,促进道德养成

  学校注重将乡贤文化融入实践活动,通过情境体验,行为导向,帮助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践行道德规范,提升行为品质。举办乡贤为主题的文化讲座、故事宣讲、专题研讨;引导学生参与乡贤文化传承项目,如编写乡贤故事、制作文化展板、乡贤文化微视频等;组织学生参与志愿服务、社区实践,践行乡贤奉献精神;邀请知名乡贤或文化学者来校分享他们的故事和经验,帮助学生了解乡贤精神在现代社会中的意义;引入乡贤精神为导向的评价机制,开展“乡贤名人命名班级文化”“乡贤之星”等评选,激励学生自觉践行名贤精神,提升道德修养。同时,充分利用本土资源,带领学生走出校门,通过实地体验加深对乡贤文化的理解,游学泰伯墓、吴文化广场、梁鸿湿地等文化景区,感受家乡丰厚的人文底蕴;探访怀海义庄、钱穆钱伟长故居、院士阁乡贤纪念馆,实地体验乡贤的丰功伟绩和道德智慧;参观七房桥、东塘街、姚更上等美丽乡村,感悟乡贤文化的传承与创新,通过这些实践活动,引导学生将名贤精神转化为实际行动,培养社会责任感,促进学生的人格培养和全面发展。

  后宅中学“依托乡贤文化,推进立德树人”的创新探索,将德育工作推向了一个全新高度,使德育工作更加系统化、实效化,成为区域教育的亮点。“鸿山乡土文化引领的道德体验”获批无锡市首批中小学品德提升工程项目、“吴越人文情境中初中生行知课程”入选无锡市中小学课程基地与学校文化建设项目、“乡贤育德,敦品励行”获批新吴区“5+N”创享行动项目、校本读物《吴韵鸿山》获评无锡市社会教育成果特等奖、“无锡名人照我行”获批区“一校一品”3A级项目,“吴越人文情境中初中生行知课程实践探索”入选新吴区中小学课程基地与学校文化建设项目,《现代快报》《教育与研究评论》等主流媒体发布《推进吴越文化与校本课程的融合》《延续文化根脉,让校园更具底蕴》等文章,专题介绍我校以地方文化赋能德育工作的实践做法和特色成果。

  德育,不仅是道德知识的传授,更是行为的引领与人格的塑造。我们以传承为基,实践为径,育人为本,不断创新德育实践,为学生打造出一片精神成长的沃土,使乡贤文化在现代教育中焕发出蓬勃生机。未来,学校将在“做有情怀的鸿山人”这一德育愿景的指引下,继续深耕德育沃土,激励学生在成长的道路上不断追求卓越,培育心怀家国、肩担使命的时代新人。(王 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