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共性技术平台“花落”南通创新区——
打造长三角生物医药创新策源地
继紫琅药谷开园后,22日,南通创新区生物医药产业发展再迎重要节点——先进医用材料与医疗器械共性技术平台揭牌成立。立足平台,引才育新,这片创新热土正迎着“朝阳”,奔赴未来产业的美好明天。
依托联合体,深化长三角互动
“推动长三角创新联合体、共性技术平台、优质项目积极互动,大力发挥南通在生物医药产业的优势与特色。”活动当天,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组织工程技术产品研究与评价重点实验室主任顾晓松,将他心中的产业蓝图娓娓道来。
生物医药产业被誉为连接民生福祉与经济发展的朝阳产业,正迎来新一轮的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长三角地区依托超前的经济发展和创新能力,已跻身生物医药产业高地。为探索新机制、抢占新机遇,生物医药未来产业(长三角)创新联合体应运而生,通过整合科研、人才、产业等资源优势,逐步打造产业发展的原始创新策源地。
先进医用材料与医疗器械共性技术平台(以下简称“共性技术平台”)是联合体重点打造的核心平台之一。中国工程院院士、江苏省科协副主席王广基介绍,该平台基于多个国家、省、市级实验室和创新中心等单位支持,聚焦小核酸、外泌体与细胞治疗,先进医用材料与医疗器械、高端医疗设备与医药先进制造等细分赛道,立足原始创新与产研转化,推动开放共享与协同创新。
聚智引才,是平台建设的题中之义。“目前平台在手的类器官药物安全性评价系统、干细胞活性快速检测仪等多个项目,都属于‘从0到1’的未来产业方向,拥有良好的应用前景。”顾晓松表示,平台正积极发挥桥梁纽带作用,促进长三角资源和区域载体高效对接。
当好“牵线人”,赋能产业升级
以共性平台为媒,干细胞活性快速检测技术与装备、多疾病慢病检测一体机、组织工程国家工程研究中心脂肪组织资源库等10个项目签约入驻创新区,壮大生物医药产业“朋友圈”。
这批项目中,不乏布局高端医疗器械的企业,上海萨美细胞技术有限公司便是其中之一。公司首席科学家、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九人民医院研究员张文杰介绍,萨美细胞将在创新区建立一个国家脂肪组织资源库,为技术和产品开发提供资源保障,未来进一步开发神经再生、关节修复等领域的再生医疗器械。“通过共性技术平台,我们可以跟更多专家教授及产业界合作,整合各方资源充分利用到新型医疗器械的开发层面。”
在全民健康面临的诸多挑战中,慢性病高发尤为严峻。当越来越多的患者尤其是老年患者涌入综合医院,将增加医患双方的就诊负担。集萃光电所医疗器械中心主任张昕指出,破局的关键,在于提升基层医疗机构的检测诊断水平。瞄准这一痛点,多疾病慢病检测一体机项目正式启动。
“传统检测手段流程繁琐、耗时较长,而一体机的出现,让高效精准的‘一站式’检测成为现实。”张昕介绍,随着基层医疗机构检测能力的提升,慢病患者可以实现自然分流,从而缓解综合医院看病压力。目前,该项目已进入工程样机阶段,将有序推进产业化。
“搭建这一共性技术平台,就是要依据现有条件慢慢集聚资源,先吸引长三角优质项目、企业,等具备一定基础再面向全国、拓展蓝图,最终支撑南通的生物医药产业往更高处走。”顾晓松说。
下好先手棋,打开创新思路
去年底,创新区紫琅药谷开园。一系列政策加码、一批科研企业加持,推动生物医药产业氛围逐渐“升温”。在张昕看来,项目顺利落地创新区的原因很简单——“很合拍、服务好、谋双赢”,企业发展战略、未来方向与紫琅药谷产业布局高度契合,优质的营商环境、系统的大力支持更坚定了项目发展信心。
提到项目进展,张昕表示:“接下来,我们会发挥自身科研优势,和合作伙伴深度对接,尽快实现科研成果转化,为创新区乃至南通生物医药发展注入新动能。”
共性技术平台为项目“搭桥”,项目又为紫琅药谷“链”入更多资源,逐步完善生物医药产业链。顾晓松认为,这为产业发展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思路。“产业迭代升级,仅靠政策、靠平台远远不够,还是要让优质项目与好的理念、资源深度互动、融合,吸引更多行业的龙头企业关注紫琅药谷,投资创新区。”
“创新联合体、共性技术平台建设,都是在长三角地区的一次大胆探索。产业发展不能靠等、靠要,更不能等别人发展起来了再去复制。而应该在先行先试的过程中,形成一些新的应对思路和政策。对生物医药这一战略性新兴产业,创新区应当充分发挥载体作用,打开创新思路,因地制宜对接需求,抢抓产业机遇。”顾晓松说。(沈佳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