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南京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研究团队发布《大学生返乡就业意愿影响因素及对策研究——以南通市为例》。报告显示,在268份有效问卷中,吸引大学生返乡的三大因素分别为“归属感”“专业发展前景”和“生活成本低”,而薪资待遇与职业发展则是受访者担忧之处。
“家”与“城”的双向奔赴:返乡青年的选择逻辑
研究团队对7名已返乡的南通籍大学生进行深度访谈,发现家庭情感联结、政策红利与生活品质是核心驱动力。
葛先生硕士毕业后曾考虑留在大城市发展,但内心更倾向于稳定且有归属感的工作环境。葛先生坦言:“父母年迈需要照顾,家乡的稳定性和长三角一体化带来的发展机遇让我最终选择返乡就业。”
姚女士则因家乡归属感强烈、南通未来将与上海、南京形成“1小时高铁生活圈”和购房补贴政策选择考公。姚女士表示:“回家就业既能陪伴家人,又能享受发展红利。”
桑女士认为返乡就业既能家庭归属感满满,又能参与城市发展,实现自我价值与社会贡献的双赢。
在旅游行业工作的杨女士对比一线城市生活后,选择回到南通就业。她表示:“南通文旅产业快速崛起,生活成本低、政策扶持多,我可以得到很好的职业成长和生活幸福感。”
构建“回得去、留得住、干得好”的良好就业生态
推动通籍大学生返乡就业,研究团队基于研究数据与南通实际,提出五大建议:
提升产业能级,持续扩面引才磁场。持续推进六大千亿级产业集群、高端家纺等16条优势产业链建设,加快延链、补链、强链,着力提升产业集群竞争力,培育信息技术、研发设计、服务外包、平台经济等“人气”产业,提供更多高质量就业岗位。同时,承接上海、苏南等地优质资源和高端要素溢出,全力打造人才聚集“强磁场”。
聚焦大学生需求,持续推动政策创新。强化大学生急需、切身可感的普惠性、标志性政策研究,切实解决大学生急难愁盼。简化人才补贴、住房优惠等政策申领流程,通过新媒体、高校合作等渠道加强宣传。建立“政策-落实-反馈”闭环机制,确保大学生切实受益。
重视归属感建设,持续助力大学生有为。组织“学子看家乡”等实践活动,鼓励青年参与基层治理,提升社会责任感,强化情感连结。加大对返乡就业创业大学生典型人物的宣传,给予多重激励,营造“反哺家乡”的社会氛围。
优化服务供给,持续加强城市营销。完善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提高城市宜居宜业的环境软实力和吸引力。持续擦亮“南通好通”的城市名片,打造更多富有时代特征、大学生特色、南通特点的城市IP,结合新媒体传播优势,吸引青年“用脚投票”。
加强就业观教育,引导大学生树立理性就业观念。要加强思想引导,培养学生树立就业市场化的观念,引导学生适应时代变迁和经济发展,鼓励学生关注新产业、新职业,倡导将个人成长融入家乡建设。
“通才回通”助力高质量发展
随着近年来南通市产业升级及人才政策加码,人才流失的不利局面正在逐渐改善。数据显示,2023年南通人口净流入21.64万人,其中青年人口净流入18.64万人,在教育、制造、文旅等领域形成人才集聚效应。大学生留通、来通、返通规模持续增加,年均增幅达14.68%,其中通籍毕业生回通意愿显著提升,近3年在通就业参保年均数接近2.2万人(含应往届)。
“青年返乡就业不仅是个人选择,更是城市竞争力的体现。”研究团队负责人建议,“未来南通需持续优化就业生态,让更多青年在家乡‘落地生根’,为区域发展提供持久动力。”
眼下,南通正以“产业+政策+情感”组合拳,书写“才聚江海”的新篇章。这片滨江临海的土地,期待更多年轻身影共同绘就高质量发展的新图景。(明刘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