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全球粮食产业链重构与国内粮食产业转型升级的双重挑战,南京财经大学食品科学与工程学院党委以党建为纽带,积极探索并深入推进产业链党建内涵建设,坚持以“组织链”引领“人才链”,赋能“服务链”、激活“创新链”的工作原则,形成党的建设与产业集群“深度融合、协同并进,相互赋能、共谋发展”的优质发展格局,通过校企共建、产教融合,推动粮食产业从传统模式向智能化、绿色化、高效化方向转型,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提供坚实的科技支撑和组织保障。
组织联动,构建产教融合 “命运共同体”
南京财经大学食品科学与工程学院党委以党建联盟为载体,深度挖掘并积极链接、高效整合粮食行业企业的丰富资源,联合南京新农发集团、中央储备粮南京直属库等 28 家单位,打造“南京市新农稻米产业链供应链创新链党建联盟”。这一创新机制突破了传统校企合作的单一维度,通过“组织共建、人才共育、资源共享”,实现了产业链上下游的深度协同。联盟汇聚了800余名党员的智慧与力量,建立“需求导向、项目引领、技术驱动”的合作机制,推动校企在战略决策、技术研发、人才培养等领域的全方位联动。
南京粮食集团有限公司聘请学院教授作为企业外部董事,参与战略决策;南京新农发集团有限责任公司邀请万忠民副教授作为资深顾问参与并指导公司“十四五”发展规划的制定;学院则聘请南京粮食集团有限公司张荣广作为行业导师联合开展研究生的人才培养。通过党建联建,粮食行业专业人才培养体系不断完善,党建优势逐步转化为组织优势和人才优势,实现了产业链与人才链的 “双链融合”。
平台创新,打造资源共享“智慧生态圈”
依托党建联盟的磁吸效应,学院党委构建了“政治理论联学、党员队伍联建、招生就业联拓、优势资源联享、社会服务联办”等“八联”工作格局,通过“实境课堂”、“研学课堂”等将党建活动与产业基地建设深度融合,形成了“理论学习-实践操作-成果转化”的闭环体系。与南京粮食集团有限公司共建江苏省研究生工作站,聘请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高水平企业党员兼职研究生导师,为研究生提供了直接对接行业前沿、参与解决实际问题的宝贵平台。自工作站成立以来,已联合培养研究生20余名,围绕企业技术瓶颈开展深入合作,共同探索新技术、新工艺、新产品的开发与应用,实现了科研成果的有效转化和人才价值的充分释放。
为响应国家高技能人才需求,学院党委精准对接国家“技能中国行动”战略需求,创新实施“定制工匠”培育工程。通过开办国家层面涉粮培训项目,为地方粮食系统提供订单式人才培训服务,有效提升了地方粮食系统的整体服务能力和管理水平。南京粮食集团有限公司作为学院开展江苏省粮油职业技能等级认定的培训基地和技能考核基地,依托其深厚的企业资源和培训经验,已培训并认定粮食储运相关企事业单位技术骨干、管理人员1000余人次、相关职业技能等级1300余人次,为粮食行业人才队伍建设贡献了重要力量
学院通过“党建+竞赛”模式强化实践育人成效,在第六届全国粮食行业职业技能竞赛中,学院学子一举斩获本科组一等奖 1 项、二等奖 2 项、三等奖 3 项,团体总分位列全国高校首位。这些创新实践充分彰显了科技赋能与人才培养的协同效应,为粮食产业转型升级提供了智力支撑。
技术突破,抢占智慧储粮“制高点”
学院以产业链党建共建平台为依托,深度融合高校、企业和行业资源,推动链上各成员单位在产学研一体化、联合科研攻关、探索成果转化等方面开展全方位战略合作。由南京财经大学食品科学与工程学院丁超副教授牵头,联合南京粮食集团有限公司、江苏省储备粮管理有限公司等单位共同组成产学研团队,依托“十四五”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食品与物流重点专项工作,针对粮食高温干燥高耗能、储粮智能化不足等产业链关键问题开展科研攻关。团队创新性地研发了太阳能-热泵多能互补低温干燥、高大平房仓环壁通风和智能变频AI低温控制系统等成套技术装备,完成了25万吨粮仓全低温智慧升级和流通全程免化学熏蒸,新增销售额已累计超过1.25亿元,实现粮食产后流通过程虫霉发生发展智能联控与立体精准低温控制,储粮品质保持率相对提升40%,粮食损耗降低32%。这一系列成就,率先打造了我国优质粮智慧低温烘储产业链,不仅突破了我国高品质粮食的低温供应链的技术瓶颈,更为智慧低碳粮食储运产业链的创新发展注入了强劲动力。此案例成功入选2023年度江苏省行业领域优秀科技进展,成为粮食产后领域唯一获此殊荣的科技成果。
展望未来,书写粮食安全“新篇章”
聚焦国家粮食安全战略这一重大使命,学院党委将继续深化“链式党建”模式,充分发挥产业链党建联盟在粮食安全技术创新、产业升级、市场拓展等方面的引领作用,因地制宜地培育新质生产力,加速构建高效、绿色、智能的粮食安全保障体系;完善产教融合机制,培养更多“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复合型人才,为乡村振兴提供人才保障。
南京财经大学食品科学与工程学院党委的实践表明,通过党建引领、科创赋能,不仅能够提升粮食产业的核心竞争力,更能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推动乡村全面振兴作出新的更大贡献。(施怡 许文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