场景创新,是时下的热门词汇。新技术、新产品要对接市场需求,形成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场景是重要载体。

  近日,无锡出台《关于加快推动场景创新的实施意见》,围绕科技创新、产业发展、文旅消费、社会民生、城市治理五个重点领域同时发力,提出到2026年底,开放不少于100个场景机会,帮助技术成果在更丰富的场景实践中迭代升级,加速科技创新落地转化。

  体现无锡特色,产业优势驱动创新突破

  1月9日,无锡市场景创新大会举行,首批场景能力、场景机会“两项清单”发布,以全域场景创新加速提升城市创新活力。《实施意见》凸显了无锡特色,通过开放场景资源拓展新技术、新产品应用空间。

  产业的发展方向就是场景的创新方向。围绕服务推动“465”现代产业集群、“5+X”未来产业发展,以低空经济、人工智能、人形机器人、物联网、商业航天、量子科技、文旅消费等为重点赛道,打造一系列重要场景。例如依托国家智能网联汽车“车路云一体化”应用试点,构建“北斗+5G”车路协同、“智算中心+自动驾驶”等场景,加快推进车路协同、智能决策;在低空经济领域,打造低空物流示范场景、探索eVTOL城市空中交通示范应用,争创苏锡常环太湖民用无人驾驶航空试验区……推动技术跨界渗透,与场景深度融合,牵出产业发展新路径。

  如何有效释放场景创新的强劲动力?一方面,无锡把视线落在企业身上,以企业为引领,实现分层突破。创新打造独立场景、多元场景、超级场景三级分类体系,推动科研成果转化与示范应用。鼓励“单打冠军”企业深耕独立场景,在应用迭代中形成有价值的产品方案和商业模式;支持龙头企业担主体,打造多维场景驱动、高校院所支撑、各类创新主体深度协同的场景创新联合体;科技领军企业提升战略先导布局能力,参与超级场景策划建设。两年内将构建20个以上多元场景,构建3—5个城市级超级场景,打造全国场景创新高地。

  另一方面,积极探索科技创新的新范式,加速为场景工作链接科创资源。增强新型研发机构概念验证中心和中试服务平台公共服务功能,鼓励深海技术科学太湖实验室等平台成果加快转化,围绕深海科技、量子科技等未来产业打造国际智慧科学研究合作网络,探索打造科学装置智慧集聚区……一桩桩、一件件,都在打造科研成果从实验室走向产业化的无锡范本。

  全链条服务,完善场景创新生态支撑

  场景创新正从单点突破转向系统变革,实现环环相扣的生态发展。通过构建“1+1+X”场景工作体系,市区两级协同发力、上下联动,为科技成果转化提供全方位、全生命周期的资源、政策和服务支持,科技、人才、资金、平台等各类要素加速涌动,呈现螺旋式上升的协同效应。

  凝练适配场景能力,面向高新技术企业、独角兽、初创型科技企业等,征集挖掘新技术新产品解决方案。搭建场景合作平台,强化供需对接,组织场景创新大会、供需对接会,为场景机会对接新技术新产品,为场景能力寻找新机会新市场。

  两年内开放不少于100个场景机会

  围绕重点产业领域,建设一批中试平台,为领域内前沿技术产品提供技术验证环境;推动全市检验检测机构开放场景能力,为各类新技术、新方法提供应用验证机会。依托梁溪科技城、蠡湖未来城等重点园区,打造一批场景共创基地,联合企业推出多元场景项目和超级场景项目,为场景创新成果提供创业孵化、市场推广、资源导入等服务,为市场化应用“先行试水”。从需求挖掘到成果转化,一套围绕场景创新全生命周期的服务体系正在加速构建,从实验室到生产线、从概念到市场,逐渐实现无缝衔接。

  资金链、人才链深度融合,才能为场景创新高效配置资源。发挥太湖人才计划激励作用,围绕场景创新招引一批高素质人才团队,鼓励职业院所、高校和科研院所开设场景创新课程,从“引”到“育”,让无锡成为场景创新人才的培植热土。完善场景金融服务,引导金融投资机构建立概念验证基金、开发“科技投资研发转化损失保险”等新产品,为场景创新提供多方面资金支持,让资本活水精准“滴灌”创新全过程。

  此外,无锡率先提出场景评价机制,围绕企业技术水平提升、场景项目落地效率、场景资源开放广度、监管制度健全、高层次人才引进、社会治理模式创新、群众和市场主体满意度等维度,进行场景创新评价,动态评估应用场景实施情况。

  全领域覆盖,构建多维度创新矩阵

  场景创新是加速科技成果转化、开展高水平招商的新模式,也是提升社会治理能力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新手段。此次《实施意见》注重多领域场景创新,不仅包含产业发展和科技创新领域,也囊括了文旅消费、社会民生、城市治理等多元维度,关注社会治理效能和民众生活需求。

  打造文旅消费新业态,鼓励等级景区、旅游度假区引入无人驾驶摆渡车、无人超市、客服机器人等智能设施。推动VR、AR、全息投影、智能感知等技术和设备应用,鼓励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等现代信息技术在智慧文旅领域进行更大范围应用。

  场景创新的密钥,让科技成果进一步走入生活,打开未来城市的多维可能。加快预导诊机器人、语音录入、人工智能辅助诊疗等技术布局,探索智能养老机器人、远程终端服务系统、智慧惠老助餐、居家养老安全智能设备等养老场景应用,探索智慧教育、智慧医疗、智慧社区、智能康养新场景,提升社会民生新品质。

  城市治理也将同步展开智能化、场景化的新模式。大力运用人工智能、机器人、物联网、无人机等技术,提升城市精细化管理水平,围绕“城市生命线”治理、综合管廊等方向进行场景开发,综合运用低空无人机、陆地巡检机器人等技术,提高城市安全保障能力,打造智慧化检测防控、数字出行等多元场景。(龚燕 祝雯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