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废弃厂房到熊猫主题乐园,从边角废地到党群休闲空间,近年来,淮安市淮阴区长江路街道以 “变废为宝” 的空间治理哲学,将城市“边角料”雕琢成民生“幸福圈”。通过活化1.5万平方米工业遗存、重塑1600平方米闲置地块、打造5000平方米“民主广场”,让“荒芜地”长出烟火气,“老空间”焕发新生机,构建起“党建引领+民生服务+民主参与”的共建共治共享新格局。
来到长江路街道的熊猫乐园,不远处传来一阵欢声笑语,这个占地1.5万平方米的无动力游乐园曾是一处废弃的厂房,在经历了新的规划调整后,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自从被改造成熊猫乐园后,每个周末都会带孩子来玩,孩子很喜欢这里,出门就到,特别方便。”长安社区居民王林说。
熊猫乐园位于淮阴师范学院南门对面,紧邻热闹的长江路美食街,内设32项娱乐设施,涵盖多个主题区域,每个区域都提供了风格各异的游玩项目。
在推进空间治理的实践中,长江路街道深谙“烟火气里藏富矿”的道理。空间治理,除了考虑贴近群众生活,方便群众出行,改善人居环境外,经济效益也是必不可少的一部分。长安社区党委书记丁甫表示,改造初衷就是想通过这个公共空间治理,把废弃厂房“变废为宝”,从“荒芜地”变成“生金地”,从“边角料”变成“幸福地”。
依托长江路街道空间治理的创新引力,徐梅村也不断创新治理模式,曾经一块被忽视的1600平方米的边角废地,如今已变身为集服务、休闲于一体的综合区域。居民姚国顺在这里居住了几十年,本想跟着儿女一起搬到市区生活,换一个崭新的居住环境,可自从附近新改造了集服务休闲于一体的综合区域以后,他果断放弃了搬离的想法。姚国顺开心地介绍:“现在这里空气好、环境好,能锻炼,还能和老邻居下下象棋、聊聊天,太舒心了!”
在徐梅村,偌大的党群服务中心门前设有红色廊道和宣传栏。在这片公共空间,徐梅村将党建文化融入其中,既装点出移步换景的人文景观,也构建起村民们的“思想充电站”。闲暇时,总能看见大家在此驻足研读、交流心得,党建知识的星火在谈笑间悄然传递,为共同描绘社区文明和谐的美好画卷打下坚实基础。
与徐梅村这样将红色宣传融入日常生活有着相似之处的,还有位于淮海北路与长江路交叉口的“与民同行广场”。该主题广场占地面积5000平方米,以其独特的设计理念和美观造型成为市民喜爱的休闲聚集地。广场内的长廊内,可通过“码上见代表”小程序促进民众急难愁盼问题的解决。
“天气暖和的时候,长廊内都是附近的居民。”长江路街道小营社区党委书记皮相华介绍,为了更好服务群众,拉近和群众之间的距离,提高办事效率,社区在广场里设置二维码,群众有问题可以第一时间在网上进行反馈,让群众在享受休闲时光的同时,也能深入了解并参与到民主进程中来。
下一步,长江路街道将进一步优化土地利用价值,进行详细规划,引进三产服务或公共设施项目建设,提升公共服务资源的使用效能和吸引力,同时做好宣传发动工作,鼓励居民为公共空间治理和优化建言献策,形成共建共治共享的良好氛围。(时昆和 谷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