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理工大学设计艺术与传媒学院城乡空间服务设计劳育创新教学团队,立足学科前沿动态,深度融合五育理念,通过新质设计的应用探索引领设计学创新发展新模式,为迈向设计学一流学科的目标奠定了坚实基础,提供了兼具理论深度与实践价值的创新范例。

 设计服务,五育并举成果丰硕

  城乡设计服务劳育创新教育团队依托跨学科交叉优势,汇聚院内院外设计学领域的优秀学者与青年骨干,打造了一支能够构筑学科发展的卓越团队。院内成员来自工业设计、环境设计、视觉传达、信息设计、城乡规划等多个专业方向,7 位校内成员均拥有博士学位,其中教授2人,副教授3人,中级职称2人,平均年龄40岁,形成“学术领军—中坚骨干—创新后备”三级人才梯队。团队中既有国家“万人计划”入选者、江苏省“青蓝工程”骨干等学术中坚力量,也有江苏省“紫金文化优青”、江苏省“双创博士”等青年才俊,他们凭借深厚的专业素养、丰富的教学经验和创新精神,为团队在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方面的卓越发展提供了坚实的人才保障。

  城乡设计服务劳育创新教育团队注重教学创新,培育新质设计人才。前沿课程体系重构,针对产业转型与数字化发展新业态,团队首创“1-8-2-4”特色劳动教育课程体系,紧密围绕 “劳动光荣、知行合一” 的核心思想,以“新质设计”重构知识图谱,全方位覆盖课程、活动、实践等 8 个关键领域。针对本科二、三、四年级以及硕士一、二年级的两个不同学习阶段,精心制定精准的教学标准,并设置 “学智慧、传文化、善思考、启创新” 四个特色鲜明的课程模块。

  创新教学方法赋能,基于“产业驱动、问题导向”理念,采用 “三三三” 教学矩阵法(三层面构建法、三级别实施法、三维度发展法)开展新质服务设计类劳育课程教学。依托人工智能、数字孪生等技术,教学重构“人机协同”劳动范式,将数字化转型与产教深度融合形成双重驱动,从宏观层面将国家需求转化为教学场景、中观层面通过“城乡微更新”平台课程体系,到微观层面的教学活动设计,层层深入,不断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在实施过程中,从构想设计、实施制作到实际操作三个级别稳步推进;同时,从知识理解、技能掌握、态度塑造三个维度促进学生全面发展。通过将劳育实践与设计项目紧密结合,让学生在实际项目中锻炼,切实增强解决问题的能力。

  多元实践平台搭建,积极整合校内外资源,为学生搭建丰富多元的实践平台。校内依托南京理工大学设计艺术与传媒学院1500平方米的实验中心和原型加工基地,其中配备686台套工具设备,设有无人机摄影、数控加工、数字化设计等10余个实践工作室,满足新质设计实验的多样化需求。与南京市玄武区孝陵卫街道、靖江市文旅局、淮安市三河镇人民政府、江阴市璜土镇人民政府等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共建科技小院和实践基地,实现了实践平台的生态构建,助力新形势下设计产业的沉浸式传播。此外,借助互联网打造 “集智乡村云平台计划” 等网络劳动阵地,拓展劳育实践形式,推动地方产业振兴,开辟数字经济赋能乡村振兴的新路径。

  团队在教学成果方面成绩斐然,团队负责人徐伟教授主持的 “城乡融合、专业作为 —— 设计服务劳育创新与实践” 项目荣获教育部主题案例立项,“城乡空间服务设计劳动创新与实践项目” 获得江苏省高等学校劳动教育优秀实践项目评选特等奖。团队教师在教学竞赛中屡获大奖,诸如劳育系列研究获得江苏省高等教育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特等奖、中国研究生 “美丽中国” 创新设计大赛一等奖等。

  在团队的精心培育下,学生在科研、专业竞赛、就业等多方面取得优异成绩。2020年至今,学生在省级、国家级、国际竞赛中获奖千余人次,涵盖中国研究生“美丽中国”创新设计大赛一等奖、大学生 “新文科” 实践创新大赛国赛金奖等众多高级别奖项。科研方面,本科生科研训练“百千万”计划项目立项280项,申请专利200多项,发表高层次论文79篇。学生综合素质全面提升,课堂教学满意度高达94.09%,为设计学领域输送了大量优秀的新质设计人才。

  城乡融合:国之战略引领实践方向

  乡村振兴的设计智慧。淮安三河镇的 “蘑菇小镇” 项目以“设计+文化+产业”三螺旋模式破解乡村发展瓶颈,是团队助力乡村振兴的成功案例。设计团队深入调研三河镇的历史文化、自然资源和产业特色,将蘑菇产业与文旅产业深度融合,构建了“虚实共生”的蘑菇主题服务系统,通过可持续化的应用探索形成乡村发展新模式。在品牌业态方面,团队从种植、加工、销售等环节入手,优化蘑菇产业链,提升产品附加值;同时,利用蘑菇元素打造特色文旅景点,如蘑菇主题展览馆、采摘体验园等,开发了一系列以蘑菇为主题的旅游产品和活动,助力地方经济增长。在空间设计方面,团队从文化营造、空间剧本、空间叙事、艺术赋能四个方向展开,以蘑菇元素为灵感,设计了具有地域特色的建筑外观和公共空间,延续了乡镇故事,重塑了乡村文化生活,打造形成“创新驱动、多维协同”的发展路径。此外,团队还通过举办蘑菇文化节等虚拟交互活动,丰富了村民的精神文化生活,促进了新质设计在数字化新兴场景中的应用探索。

  城市更新的设计实践。在南京玄武区大树根社区营造项目中,团队充分发挥设计学的专业优势,与社区居民共同参与社区改造,通过重新规划社区公共空间,增加休闲广场、健身设施、绿化景观等功能,提升了居民的生活舒适度。对老旧建筑进行外立面改造和内部功能优化,为城市更新提供了创新思路。在文化建设方面,团队深入挖掘社区历史文化脉络,通过墙绘、文化长廊等形式展示社区故事,增强了居民的文化认同感和归属感。同时,团队创新应用智能化管理系统,动态优化公共空间活力,提升了社区治理水平,为城市更新提供了“可感知、会思考、能进化”的设计范式。

  这些实践项目不仅推动了城乡融合发展,也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实践机会,让学生在参与实践项目的过程中,深刻理解设计学的社会价值,培养了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立德树人:教育根本贯穿育人全程

  课程思政的有机融入。团队将课程思政融入设计学专业课程体系,以 “1 - 8 - 2 - 4” 特色劳动教育课程为载体,深入挖掘思政元素。在《城乡空间更新》课程中,引导学生关注城乡发展中的文化传承等问题,思考如何通过设计促进社会和谐发展,培养学生的人文关怀精神和社会担当意识。在教学过程中,通过案例分析、项目实践等方式,让学生在掌握专业知识的同时,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职业道德观。

  实践育人的价值塑造。在各类设计服务实践项目中,团队注重培养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团队合作精神。在乡村振兴项目中,学生与村民密切合作,了解村民需求,为改善乡村生活努力,彰显了设计学科“以美育人、以技助人”的社会担当。在团队协作完成设计任务的过程中,学生相互学习、相互支持,培养了团队合作精神和沟通协调能力。通过实践,学生深刻体会到劳动的价值,增强了社会责任感,实现了从知识学习到价值塑造的转变。

  主题活动的文化浸润。团队以“场景叙事+价值内化”为核心逻辑,组织“艺术丰收”乡村创意展演、“乡村书画苑” 作品创作等主题活动,不仅丰富了乡村文化生活,还为学生提供了展示才华的平台。学生在活动中,将艺术创作与乡村文化相结合,以艺术形式引导学生从文化感知走向价值认同的内生转化,促进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同时,在活动策划、组织和实施过程中,驱动学生形成兼具技术理性与人文关怀的服务设计思维范式,进一步提升了综合素质。

  科艺融合:学科使命驱动人才培养

  科技赋能设计创新。团队借助“集智乡村云平台计划”构建AIGC辅助设计系统,通过前沿技术进行设计转化,在科技与设计融合方面进行了创新探索。学生依托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对地方特色资源进行整合与分析,精准把握市场需求,设计出更具市场竞争力的产品方案。利用虚拟现实(VR)、增强现实(AR)技术,为乡村旅游项目打造沉浸式体验场景,提升旅游吸引力。这些实践不仅提升了学生的设计创新能力,还让学生掌握了前沿科技在设计领域的创新应用,为未来设计工作注入新活力。

  跨学科合作的协同育人。团队积极开展与计算机学院、机械学院等多学科的联学共建,彰显多学科交叉的创新势能,为学生创造跨学科学习机会。在智能城市公共家具设计等跨学科项目中,设计专业学生与计算机、机械专业学生紧密合作,将设计美学与智能控制技术、机械工程原理相结合,实现家具的智能化、人性化设计。在合作过程中,学生拓宽了学科视野,培养了跨学科思维和团队协作能力,提升了综合素养,为解决复杂设计问题奠定了基础。

  新兴技术的前沿探索。团队在新质服务设计类劳育课程中,将新兴技术的前沿探索聚焦于“具身认知”与“价值孪生”的双向重构,借助生成式AI、区块链技术等新兴技术引入教学,推动劳动教育从“技能传递”转向“认知-情感-伦理”的复合建构。在设计实践中,学生利用人工智能算法进行设计元素生成、创意启发,提高设计效率和质量;运用区块链技术实现设计作品的版权保护、交易溯源,保障设计师权益,促进设计产业健康发展,最终形成“技术嵌入—知识生成—社会创新”的链式教育生态。同时通过对新兴技术的学习与应用,学生能够站在设计学前沿,提升设计作品的创新性和竞争力。

  设计服务:学者担当践行社会责任

  服务地方的深度融合。团队凭借专业优势,与淮安市三河镇政府等多地开展深度合作,为地方文旅项目提供全方位设计服务。从项目定位、文化挖掘到空间设计、品牌推广,团队精心策划、全程参与。在三河镇文旅项目中,打造了一系列具有地域特色的文旅产品和活动,提升了地方知名度和影响力,助力地方经济发展。同时,通过开展设计培训、讲座等活动,为地方培养了一批本土设计人才。

  设计理念的广泛传播。团队积极举办设计讲座、培训等活动,传播先进设计理念和方法。徐伟教授在三河镇规划设计专题培训会上,为当地村干部和设计爱好者分享镇村规划设计知识,激发了地方对设计的重视和创新热情。团队还定期举办面向社会公众的设计讲座,普及设计知识,提升公众审美水平和设计意识,促进设计文化的传播与发展。

  公益设计的暖心实践。团队积极投身公益设计项目,为困难地区学校设计校园环境,为残障人士设计无障碍设施。这些公益设计项目体现了团队的社会担当,也让学生在实践中增强了社会责任感和奉献精神。

  南京理工大学设计艺术与传媒学院正以城乡设计服务劳育创新教育团队为代表,以创新为驱动,以五育融合为核心,以新质设计为目标,持续优化学科生态体系,在教学、科研、社会服务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果。

  在未来的发展中,团队将进一步深化教育教学改革,优化课程体系,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升教学质量;持续推进城乡融合设计服务,为乡村振兴和城市发展提供更多创新解决方案;加强立德树人教育,培养学生更加坚定的理想信念和高尚的道德品质;深化科艺融合,紧跟科技发展前沿,不断提升学科的创新能力和竞争力;积极拓展设计服务领域,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提升学科的国际影响力,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新质设计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