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泰长江大桥是目前在建的世界最大跨度公铁两用斜拉桥,于去年6月顺利合龙,目前大桥附属工程基本完成,预计今年10月公路具备通车条件。法尔胜泓昇集团有限公司科技运营中心部长朱维军介绍,在这一超级工程上,312根斜拉索、8根辅助墩拉索、8根上塔柱竖向体外预应力索以及28根碳纤维复合材料拉索,全部由法尔胜生产制造。其中,碳纤维复合材料拉索的应用,让他觉得意义非凡:“我们对碳纤维材料的研究始于10年前。尽管目前其主要用途是维持桥梁的稳定性,但这标志着我们十多年来持续关注和发展的新兴材料与技术已经实现了大规模应用。”
铸大国重器,挺民族脊梁。近年来,凭制造实力“出圈”的江阴企业,始终坚守实业兴市的战略定力、专注主业,精耕细作、创新突围,让具有新质基因的“江阴制造”镌刻在一个又一个重大工程上,助力江阴打造国内领先、国际一流的先进制造业基地。“目前,世界前10大悬索桥和斜拉桥,分别有8座和7座用的是法尔胜缆索。”朱维军告诉记者,与传统钢丝相比,法尔胜研发的碳纤维复合材料筋具有轻量化、强度高、耐腐蚀、抗疲劳等特点,重量仅为钢丝的五分之一,但抗拉强度可以轻松达到3000兆帕,处于国际领先水平。早前,碳纤维复合材料拉索也被应用于江阴滨江快速路要塞大桥上。在朱维军看来,唯有不断创新,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保持领先。
放眼全市,如法尔胜一般深耕细分领域、打造拳头产品的企业不在少数。从拆船、修船到造船,从供应低附加值的驳船到生产高附加值的集装箱船、LNG船,扬子江船业始终迎着市场奔跑、向着阳光生长。目前企业手持订单生产排期已至2029年,其中油化船和气体船接单比例超过三分之一,产品结构得到进一步优化,绿色双燃料船订单比例超过70%。同样处于高端装备产业的双良集团,曾生产出中国第一台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溴冷机,智能化大型钢结构间接空冷系统获得多项国家级荣誉,多晶硅还原炉市场占有率连续多年在65%以上,高性能碱性电解槽达到世界最大产氢量5000Nm3/h,领跑全球。截至目前,江阴累计已有25项产品被认定为省首台(套)重大装备及关键零部件,13项产品被认定为苏锡常首台(套)重大装备。
以“科创江阴”建设为引领,近年来,江阴积极构建“345”现代产业集群,形成高端纺织服装、石化新材料、金属新材料、高端装备4个千亿级产业集群,目前已拥有高新技术企业超千家,实现全国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二十二连冠”。据统计,每年,全国四分之三的高端汽车用钢从江阴产出,全国六分之一的风电整机在江阴制造,全球十分之一的芯片在江阴封测,深海载人潜水器、海上钻井平台等众多“大国重器”上都刻下了“江阴制造”的光荣印记。
接下来,江阴将持续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大力实施“科创江阴”建设新三年行动计划,统筹推进传统产业升级、新兴产业壮大和未来产业培育,进一步提升创新实战性实效性、产业竞争力影响力,加快打造具有全国影响力的先进制造业科创中心,勇当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排头兵。(潘逸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