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21日,江苏省教育厅召开新闻发布会,介绍江苏深入推进“大思政课”建设的有关情况、经验做法和下一步工作构想。
内外贯通,全方位深化“大思政课”建设内涵
江苏深耕思政“小课堂”,加大课程资源供给和教学改革创新力度,积极运用小组研学、情景展示、课堂辩论等方式组织课堂实践,利用慕课、微课等教学手段,重构授课模式,形成一批可借鉴、可推广的标志性成果。
同时,善用社会“大课堂”,在国家“大思政课”实践教学基地雨花台烈士纪念馆,举办江苏省“大思政课”系列活动,成立驻宁高校“大思政课”建设联盟。持续举办江苏高校“开学第一课”,邀请两院院士、国家教学名师、全国最美大学生等师生代表用“思政大课”激励青年学生与时代同行。深入挖掘用好江苏红色资源,开展“青年红色筑梦之旅”等品牌活动,并推动各地各校因地制宜将红色资源融入“大思政课”。
此外,深化课程思政“全课堂”,制定实施《关于深入推进全省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的实施意见》,建立课程思政学校层面、专业层面和课程层面三级体系,从学科专业建设、课程建设、课堂建设、教师教学能力、评价激励等方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走深走实。江苏各校积极探索,挖潜各门课程的课程思政资源,形成各具特色、丰富多元的课程思政矩阵。
多方协同,全流程搭建“大思政课”建设平台
江苏不断建强教学资源平台,在“江苏省名师空中课堂”“苏思享”设立思政课教学、思政教育资源模块,推出了9场“形势与政策”系列思政大课。组建“大思政课”结对团队,推出一批以“课程教案+课程视频”为主、大中小学各学段同课异构的专题式、体系化示范课程,打造一批具有本地本校特色的“场馆里的思政课”和“行走的思政课”。
江苏不断建好社会实践教学平台,充分发掘江苏丰富的社会教育资源,在现有12家全国“大思政课”实践教学基地基础上,推选认定省级“大思政课”实践教学基地96家,形成十大部门、百家基地联动育人的江苏“大思政课”育人格局。推动地方教育行政部门和相关高校建好用好实践教学基地,围绕中国式现代化江苏新实践联合开发优质特色课程。
江苏不断建立健全科研基地平台,聚焦“大思政课”建设的重难点问题,在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项目中,设立思政研究专项。依托全国、省级重点马克思主义学院所在高校及其他马克思主义一级学科博士点高校,组织专家学者聚焦“大思政课”建设等专项开展联合攻关。
专兼互补,多维度优化“大思政课”教师队伍
江苏注重配齐专职教师,省教育厅连续三年印发《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重点任务清单》,强化高校党委主体责任意识,推动思政课教师队伍数量配备达标。截至2024年,全省专职思政课教师配备师生比已达1:350的国家规定要求。
同时,江苏择优选聘兼职教师,积极聘请党政领导干部和知名专家、模范人物、大国工匠等各行业先进典型常态化进校园讲思政课。推动各地各高校建立“大思政课”特聘教授、兼职教师制度,邀请符合条件的纪念馆、博物馆、文化馆等场所的专家学者、优秀讲解员担任思政课兼职教师,通过宣讲、展览、座谈等多种形式开展“大思政课”实践教学。
此外,江苏还积极培育选树优秀教师,实施高校优秀青年思政课教师“领航·扬帆”计划,7批次81人列入培养计划,为全省高校思政课高质量发展注入“青年力量”,涌现出徐川、何畏、唐忠宝等一批受学生喜爱,有影响力的优秀青年思政课教师。
省委教育工委副书记、省教育厅党组成员潘漫表示,全面推进“大思政课”建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推进教育强国、教育强省建设的重大举措。下一阶段,省教育厅将全面深化“大思政课”改革创新,着力在提升课堂质量、强化实践育人、打造高素质教师队伍、拓展工作格局上下功夫,加快培养更多让党放心、爱国奉献、担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李南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