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社会工作人才如何“引、聚、培”?

  ​我市锚定工作岗位开发、社工站点建设、职业资格考评三大重点发力

  记者从1月2日召开的全市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暨行业部门社工岗位开发工作推进会获悉,常州市将从“以工作岗位开发吸引人才、以社工站点建设集聚人才、以职业资格考评引领人才”三个方面发力,逐步构建起社会工作服务体系的“四梁八柱”。

  据了解,常州市不断加强社会工作者队伍建设的步伐,社会工作者队伍日益活跃在全市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

  今年80岁高龄的惠老伯是一名退休铁路职工,为新中国的铁路事业奉献了大半辈子。多年来,由于身患尿毒症、老伴生病去世、女儿精神残疾,这位“老铁路”还一直没有坐过高铁。在常州市第七人民医院血透室接受治疗后,他不仅遇到了一群“天使般的救星”,身体状况趋于稳定,更实现了自己的人生夙愿——他由市七院医务社工陪同乘上了高铁,充分体验了高铁的速度与美感。

  市七院院长张艳介绍,医务社工是医生的助手、护士的伙伴、家庭的保护人、患者和家属的朋友。近年来,医务社工在医疗健康领域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市七院以医务社工站为阵地,以志愿服务为延伸,初步形成项目化、多元化、品牌化、联动化、体系化的“五化”医务社工服务模式。

  在党建引领下,市七院不仅推出了“为霞+社工服务”为老服务项目、“静美小屋”等医务社工品牌,更设置了具有专科特色的多个医务社工岗,统筹链接多支志愿服务队:老年医学科成立“桑榆驿站健康服务队”,在医养结合病区设立爱心病房;康复医学科成立“康乐之家”志愿服务队,给予专业的康复建议和心理支持;肾内科成立“肾友之家”志愿服务队,为血透患者在病房里举办浪漫婚礼、为惠老伯开启高铁圆梦之旅……

  市委社会工作部相关负责人介绍,除城乡社区有明确的社工配备要求,如今,各行业、各部门也有开发设置各自领域社会工作专业岗位的要求,如国家卫健委近期发布的《医学人文关怀提升行动方案》《老年安宁疗护病区设置标准》等文件,明确提出要加强社工和志愿者服务。在这一背景下,为进一步推进社会工作服务阵地体系建设,赋能医务社工岗有效开展,市七院与戚墅堰街道代表于会议现场进行院地合作签约,以此实现“条块结合、资源互通、工作互促”。

  围绕“以工作岗位开发吸引人才”,常州市将通过打造社会工作服务阵地载体,让更多有意愿、有能力服务社会的人有渠道、有载体、有机会参与进来;规范岗位设置,定期在同级部门、属地间发布招募资源清单、需求清单“两张清单”,促进社会工作服务资源在基层打通壁垒、有效融合,提升工作质效;要求各行业领域、服务站点根据需求配备相应社会工作人才,制定人才激励保障政策,对取得相应资格的社工在职级、薪酬晋升等方面予以优先考虑。

  在此基础上,常州市还将推进各板块社工站点建设工作,以社工站点建设集聚人才;继续组织好社会工作者职业资格考试工作,以职业资格考评引领人才。(朱雅萍 常社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