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以来,淮安市深入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有关加快建设新时代鱼米之乡的意见,按照省自然资源厅关于高水平推进村庄规划编制和“共绘苏乡”规划师下乡等一系列工作部署,以“和”与“美”为乡村建设总基调,围绕省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十有”和片区“五协同”要求,高质量服务保障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有力有效推动乡村振兴战略实施。

  淮安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紧抓内涵,将建设乡村外在的自然美、生态美和环境美与产业兴旺、生活富裕、乡风文明等内在美紧密结合,在抓好乡村建设、环境提升的同时,协同推进产业发展和乡村治理。

  突出规划引领,加强底线管控。根据市域内地貌特色、水系特色、居住特色,积极构建具有淮安浓郁地方特色的“镇村布局规划+片区规划+村庄规划+村庄设计”的乡村规划体系,切实服务保障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通过“一村一师”规划师下乡志愿服务示范带动,将“跟踪式、陪伴式、扎根式”服务贯穿于规划编制全程,以点带面,推动规划指导服务全覆盖。运南片区、白马湖片区、黄花塘片区规划成果通过省级部门审查,对列入省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培育村名单的247个村庄全部开展编制,引领和美乡村规划编制全覆盖。对全市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培育村、省领导乡村振兴联系点、特色田园乡村等重点村的村庄设计全力推进,实现了重点村庄设计全覆盖。

  重塑片区结构,优化用地布局。“我市创新研究编制乡村振兴实施规划、廊道空间规划等专项规划,提出‘系统性推进、组团式发展、片区化建设’以及‘廊道串联单元’等规划理念,为和美乡村片区结构重塑提供科学指引。”淮安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村镇规划处相关负责人说。

  盱眙县黄花塘片区依据廊道空间结构,做到串点成线、以点带面,注重资源整合引导,系统指导推进片区结构合理布局,以乡村振兴百里红飘带串联四大单元,以小环线串联村庄,形成“一轴一带四单元”的总体空间结构,深入挖掘陡山庄等未定级红色资源,彰显红色基因,通过“15公里廊道+114公里环线”带动沿线村庄共同富裕。

  整合资源要素,保障发展需求。淮安市落实新增建设用地与盘活存量建设用地相结合,用于保障集中居住、公共服务以及乡村产业等项目用地。通过村庄规划,引导乡村公共空间治理,解决各类用地布局零散化、碎片化突出的问题,引导乡村整合盘活各类空间资源和功能要素的高效配置。“淮阴区运南片区孙庄村‘运河宿集’一期项目,用地面积11.09亩。”淮安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淮阴分局工作人员介绍道,“我们这是全省第二例、我市首例采用集体土地入股、联营方式办理项目供地手续,破解了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项目的用地难题,提升了集体土地功能价值、释放了乡村发展潜能、拓宽了农民增收渠道。”盱眙县黄花塘片区积极应用创新探索的“七步工作法”工作路径,以国土空间全域综合整治为抓手,统筹治理,分类控制,产生新增耕地15.85公顷,新增建设用地指标45.61公顷、生态修复项目2个以及公共空间治理项目7个,满足片区的产业和公共服务配套建设的空间需求。

  打造跨界融合,协调发展单元。淮安市在建设和美乡村过程中,打破地域界限,打造跨界协作,实现融合发展。白马湖和美乡村片区涉及2个县区3个镇15个村,由金湖县和洪泽区跨区联动会商,多方共商共议,对片区内空间布局、生态治理、产业发展、设施建设等进行统筹规划,实现白马湖片区融合发展。

  通过协调发展,白马湖片区和美乡村建设实现了“四力”。即功能激活力,通过大廊道串联发展单元,以白马湖大道为主线,整合资源,形成四个城乡融合的发展单元,聚焦特色焕发新功能;生态展魅力,构建“绿心-绿廊-绿脉-绿网”的网络状平原林地体系,加强水环境治理,落实沿河沿湖等跨界生态地区协同保护,联合培育塑造白马湖及周边水网生态格局;产业添动力,围绕优质稻米、水生蔬菜、特色水产三大特色产业,完善产业配套,延伸产业链,培育特色文旅组团,构建魅力动线;共建显聚力,推动相邻村庄联合共建,构建镇村联动的公共服务矩阵,旅游设施分级配套,引导设施主客共享,实现设施共建共享。

  注重景观提升,塑造特色颜值。淮安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积极探索景观提升路径,塑造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乡村颜值。该局组织专门人员开展江淮人居环境风貌特色研究、江淮民居(农房)设计等专项研究和规划设计,立足江淮本土特征,对镇区、村落、景观、建筑等人居环境风貌特色传承形成设计指南,总结具有淮安特色的路宅、路田、路水“三分离”等经验手法,以乡道、沟渠、田园、村庄、庭院“五美”塑造乡村新颜值,为宜居宜业和美乡村风貌打造提供指引。

  淮阴区运南片区依托大运河文化带建设,传承延续苏北水乡人文景观风貌,塑造“江淮风韵、水乡风光、南北风尚”的原乡风貌,协同推进“五改善”,实施村庄“四旁”绿化,构建林、田、水、路、村一体化整体有序的景观体系。聚焦生态空间格局的整体优化、农村住房的布局设计、风貌提升以及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和特色文化节点的设计,从宏观的整体风貌、中观的村庄布局到微观的建筑设计、景观节点、设施配套等三个层次,进行深化、细化设计,确保乡村各美其美、美美与共。

  实现一村一师,协同推进落实。淮安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专题组织召开规划师下乡工作座谈会,举全市之力,汇多方力量,合力推动规划师下乡工作全面落实。制定发布《淮安市规划师下乡服务实施办法(试行)》,探索完善规划师下乡服务机制,重点针对纳入省级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培育片区范围内的行政村,每个行政村选派一名驻村规划师,实现3个省级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培育片区内45个培育村“一村一师”,开展规划、设计、施工、运营的“全链条”服务,帮助基层提高乡村规划管理水平。

  “聆听”民意心声接地气。通过在地化服务和深度融入,让村民打开心扉,更好地了解民意心声,传达给村庄设计团队,协同做好真正接地气的设计。

  “对话”专业平台谋发展。做乡村规划“全科医生”,持续对话土地、建筑、农业、运营等多个团队,促进多方沟通,不断打通堵点、减少摩擦。

  “陪伴”乡村建设全流程。心有“地区总图”,确保设计落地不走样,及时协调建设过程中的设计衔接问题,积极主动征求村民意见,不断优化设计方案。同时做好“经济账”,统筹各项资金,避免铺张浪费和重复建设,把资金用在刀刃上。通过规划师下乡服务,打通规划实施的“最后一公里”,深入推动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从“蓝图”变为现实。

  淮安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有关负责人说,下一步,将以“一盘棋”思维统筹谋划推进,以“精准化”举措加快补齐短板,以“重长远”追求实现整体提升,以“一股绳”合力提高工作成效,持续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朱旭枫 杨颖 许壮 谢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