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由横林镇提供

  在苏南地区的传统乡镇中,横林镇是一个独特的存在——在产城融合的龙城东部经济重镇中,有一片难得的田园风光。

  作为常州经开区唯一的“乡村整治更新试点片区”,横林这个工业强镇的田园建设不仅“面子”好看,而且“里子”过硬:近年来先后创下了“全国农村宅基地制度改革试点村”双蓉村,以及“省级乡村振兴示范村”狄坂村,农业产业发展如火如荼,北湖、北邵两自然村申报省级特色田园乡村工作有序开展中……宽敞整洁的柏油路,错落有致的绿化景观,主题鲜明的文化墙,村民广场上不时传来歌声、笑声,构成一幅美丽乡村的幸福生活画面。

  重现阳湖八景 北阳湖畔的诗意田园

  流淌的河水、忙碌的船舶,河流经过横林,不仅带来了旖旎风光,还留下了丰富的生态环境资源,成就了“鱼米之乡”。

  “没想到我们村改造提升后变得如此美丽,在这里生活太安逸了。”北湖村民钱涛对北湖村发生的巨变赞不绝口:碧水环流、杂花生树、小桥流水人家……自从启动特色田园改造项目后,绿植、小花园、活动广场等节点景观装饰村庄,家门口的环境靓了起来。

  北湖村隶属于横林镇新东方村,被阳湖水域环绕三面形成自然村落,据传村落最早由渔民上岸后逐渐形成。北阳湖是常州四大湖泊之一,清代《武进阳湖合志》记载:“阳湖分为南北两湖,北阳湖与南阳湖之间通过十五里长的驩塘河相连。”依托北阳湖,北湖村特色产业丰富,东有高标准农田、南有阳湖鹅业,2021年起,北湖村退渔还田,建设集中连片、设施完善的高标准农田共300亩。村民将土地流转给村集体,集中发包给种植大户,规模化种植水稻小麦,并将高标准农田建设融合于美丽乡村建设。

  “北湖村三面环水,拥有蔬菜基地、高标准农田、鹅场、鱼塘等丰富的农业资源。自然条件得天独厚,有着江南水乡的温婉诗意,但由于村庄历史悠久,整个村庄的人居环境发展没有跟上时代的脚步。”新东方村党总支书记周立新说,2023年10月,新东方村与省规划设计院合作,启动了总投资超过2000万元的北湖村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项目,针对村庄建筑质量参差不齐、服务设施利用率不高、内部路坑洼开裂、基础设施不完善等问题进行改造提升。

  “改善村庄的外观和基础设施,开展人居环境的整治工作,保留乡村的特色,打造一个让村民向往的乡村。”周立新展示着村庄规划图,指着北湖村的区域,“推动乡村振兴,我们希望在文化复兴和绿色发展方面做出大文章。在北阳湖畔建立了观湖平台、休闲长廊等休闲节点,因为北阳湖不仅是历史的见证,也是文化的宝库。”周立新介绍,这些景点可以讲述历史,让北湖村的水乡特色深深融入村庄的每一个角落。在老一辈的口口相传中,还有湖岸秀旺、水月浸泽、龙潭鱼跃、冰上抛球、观音潮湖、月夜赛镜、烟雨白帆、芦塘雁鸣等阳湖八景,项目改造也是以景为媒,重现北阳湖往事。

  在挖掘村历史和文化的同时,北湖村对违搭乱建进行了拆除,规划公共空间,划分停车位、设置健身休闲广场、建造凉亭长廊等;对旧、老、危房做了不同的处理,对旧房进行外立面刷新,维护、修缮老房,保留江南水乡特色风貌,对危房拆除重建,加盖老年活动室、村庄展览室和各类特色景观,让村民拥有更多活动空间;村中原混凝土道路提档升级为沥青路面,绘制三色分隔线,让村民出行更安全、舒心;合理规划村民门前屋后“小菜园”,融合周围景观,保留种菜空间……

  “不必远行,诗和远方的田野就在身边。”周立新表示,特田田园建设不只是一味求新,重点在于提升村庄风貌、基础设施,开展人居环境整治,保留乡村风味,留住“乡愁”,不挖山、不填塘、不砍树、不扒房,重塑村庄肌理,从而打造居民“向往的乡村”。

  高楼田园共景 北邵田间的文旅融合

  春种秋收,大地流金。2024年10月18日,在横林镇卫星村565亩高标准农田里,上演了一场集美食、文化、娱乐于一体的丰收盛宴,2024年中国农民丰收节常州主场暨农民体育嘉年华活动圆满举行。

  此次丰收节的主场设在位于卫星村东北角的北邵村,风味独特的地方美食、厚重灿烂的民俗非遗、独具匠心的农创手办等,吸引了众多村民、游客驻足。看着自家地里这么热闹,卫星村高标准农田种植户朱洪良和记者分享了即将迎来秋收的喜悦:“我家的水稻丰收啦!亩产逐年上升,开着收割机不到2天就能收完。”

  经过一年多的改造,都市与农田的奇妙组合在北邵村呈现:村道两旁稻穗低垂、随风摇曳,太阳能路灯整齐划一,墙体彩绘让人目不暇接;路旁的小院里,老人在莳花弄草,恬静的时光让人放慢脚步;房屋错落有致,稻田平整连片,水田相依;向田边远眺,镇区高楼作为背景,现代与田园在此交织。

  然而在一年前,北邵村还是另外一番景象。不同于人们对卫星村工业强村的固有印象,位于卫星村东北角的北邵村呈现着“一分宅院七分田,一水环绕两分林”的自然格局,也存在着房屋破旧、道路坑洼不平、人居环境不尽如人意等问题。

  变化从2024年11月北邵村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创建工程开始。卫星村党总支书记张志燕向记者介绍,北邵村特色田园工程在保留自然风光的基础上,重点实施了房屋外立面出新、污水管网施工、道路铺装优化等,打造了禾风驿站、芙蓉仙子园等11个景观节点,还设计了“花小椰”文化形象IP,展现“五色北邵,禾美乡村”的美丽图景和风貌。

  村民朱保中家的四间老房子经过改造,不仅由“危房”变“新房”,还有了“红小院”的新身份,内设村情记忆、红小馆、新时代文明实践站、供销社四大功能分区,成了村庄对外开放的“窗口”。

  村民邵永正对自家新增的10余平方米的小院很是满意,苦于无处养花的他有了莳花弄草的空间,家门口多了许多颜色。“门前的水泥地原本都是自己浇的,高低不平,时间久了还有开裂、凹陷等问题。”邵高玉跺了跺脚,“新做的地面平整、安全,清清爽爽。”村里环境变美了,不少村民还把磨盘等老物件放置在庭院周边,点缀了周边环境,形成与北邵村乡土气息相互融合的节点空间。

  面子提升了,里子也不能落下。北邵村一直有种植花椰菜和雪里青瓜的传统,全村种植面积800多亩,年产量超过2000吨,亩均收益在7000元左右,个大味美、远近闻名。由于品质好、安全有保障,每年三四月份,来自山东、苏北的菜贩们都会涌到卫星村,收购这里的有机花椰菜,然后运送到沪宁线上的大中城市进行批发,深受消费者喜爱。

  为引导农户从传统种植转向科学种植,村党总支指导成立全镇第一个农业生产合作社——卫星果蔬专业合作社,引导专业合作社积极调结构、创品牌,推出武进区蔬菜类农产品中首个无公害产品——花椰菜。通过“村党组织+合作社”的运营方式,实现资源、技术、收益共享。为帮助农户强化品牌意识,注册了“林星牌”商标,依托家庭农场、线上线下相结合,积极推广特色产品。

  目前,卫星村不远处的东农现代农业产业园项目也正在紧锣密鼓地进行中,为高质量发展注入“新”活力。

  城乡融合发展 在城镇化中实现乡村振兴

  横林旧称“古槐滩”,因滩口有一棵古槐树得名。改革开放后,在苏南模式的发展下,乡镇企业迅猛成长,横林较早完成了从鱼米之乡到现代化城镇的融合蜕变。

  作为常州市最早发展起来的乡镇之一,横林镇镇区高楼林立、商业繁华,工业发达,工业布局已形成绿色家居产业园、跨境电商产业园、电子科创港“一镇三园”的产业链载体布局。

  出了镇区,视野愈发开阔,抬眼望去,只见错落有致的农家庭院、笑容洋溢的村民,绿浪翻滚的稻田与车水马龙的城市相映成趣。在工业化和城镇化加速推进的情况下,横林镇看到了农业的社会价值、生态价值、文化价值,以精品化为引领,做强农业产业。

  为此,横林镇下足“绣花功夫”,利用常州经开区乡村整治更新试点契机,推动双蓉村、庆丰村、卫星村、顺庄村、余巷村、狄坂村等总面积约12平方公里片区焕新。片区内,总投资3000万元的横林镇现代农业产业项目一期工程正全速推进。

  横林镇农业水利服务中心主任劳伯村介绍,一期工程计划建设精品稻米生产基地3164亩、绿色蔬菜生产基地536亩、现代渔业养殖基地90亩,实施顺庄农机合作社及农文旅配套设施改造工程,将有效解决既有高标准农田退水渠道不完善、渔业养殖尾水处理不规范、村居环境整治不到位等问题。

  不断改善耕地质量,传统农业就有了发展空间。在三期高标准农田建设下,全镇小麦种植面积3511亩,油菜种植面积800亩,水稻种植面积4345亩,高标准农田的“精做”模式让镇区种粮大户构建起冬小麦、春油菜与优质稻米产业相结合的轮种循环、协同发展的产业格局,粮食产能稳步提升,亩均收益不断提高。

  在全镇农业规模化、科技化、品牌化种植的系统推进下,横林樱桃、玉米、翠冠梨、雪梨瓜、小番茄等农产品逐渐打开了知名度,常州市阳湖鹅业专业合作社的种鹅反季节繁殖生产技术在全国领先,此外,横林镇聚焦特色优质农产品,按照“一村一品”思路,深化狄坂大米、卫星雪梨瓜、江村玉米等优质农产品品牌,号召新农人开展直播带货,草莓、樱桃、小番茄采摘一次次刷屏“出圈”,一条条农业旅游线路串联起粮田、采摘园等,农趣十足,扩大了农产品品牌影响力。

  “如果到处都是高楼、厂房,人们怎么去感受自然?没有稻花飘香,古槐滩的底蕴就要缺失几分。”横林镇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工作人员沈佳说,此前,狄坂村获得省级特色田园乡村、省级乡村振兴示范村、常州市美丽乡村等荣誉,横林镇正以该村先进经验为基础,加快推进乡村片区整治更新试点“一规划两方案”编制,实现扩面提质。

  随着和美乡村建设推进,农村的精神文化大餐也愈发丰盛。每晚,秋白书苑横林馆灯火通明。“散步累了就进来歇歇脚,还能顺道看看书。”居民邓俊说。该镇21个村(社区)均设有农家书屋,不仅方便大家看书借书,还提供实用技能培训平台。

  2024年,“书香横林·爱满槐滩”公益捐书行动启动,募集爱心图书2831本,各农家书屋收到图书100本,其余图书分布在3处公益阅读点。

  从书屋到乡野,文艺惠民成果“百花绽放”。红联村有面积大、生态好、辐射广的红联公园,较大的查家塘、赵家塘、边庄自然村都有健身广场。不仅如此,村史馆2024年落成开放,村庄变迁、党建工作、环境变化等内容上了墙,成了村民的“精神家园”。

  未来,横林镇将继续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人居环境宜居化、城乡发展融合化,让“强村”“富民”同频共振,乡村振兴阔步前行。(李垚 李玉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