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门法院四甲法庭速裁团队自2023年1月成立以来,始终坚持“程序最少、用时最短、办案最公、兑现最快、体验最优”的办案理念,选调一批以副庭长程炎为负责人的年轻化、专业化、精干化的干警,组建“1+1+2”速裁团队,对简易、小额民商事案件实行简案快审、速裁快办,有效激发审判活力、释放办案效能,让当事人享受优质高效的司法服务,有效回应群众期待。2024年,团队新收各类民商事案件990件,审结955件,两年累计结案超1700件,案件平均审理期限仅为20.27天。

  守正创新,“简”程序不“减”权利

  先上公正轨,再开效率车。速裁团队处理的案件多为小额、简易民事案件,但案件越小,越不能忽视当事人的诉讼权利。规范小额诉讼程序应用,通过庭前送达、开庭告知等方式释明适用小额诉讼程序审理期限、一审终审、权利救济等关键程序性事项,提高当事人知晓度和接受度,有效提高司法资源利用率。强化诉调衔接功能,通过“诉前调解、速裁”联动解纷阶梯式配合、繁简分流有效衔接的办案模式,同步做好地址确认、文书送达、争点固定以及网络庭审和无书记员记录等程序性事项的意见征求工作,减少程序确认及转换带来的时间损耗。坚持纠纷化解多走一步,将“判后答疑”纳入审理裁判的必要环节。做好释法明理和判后答疑工作,督促当事人主动履行案件82件,有效降低案件申请执行。

  如我在诉,“小”案件关乎“大”民生

  “我们的工作没有惊天动地,但最是小事暖人心。我们‘快'一点、‘便利'一点,人民群众对公平正义的感受就更强烈一点”,程炎时常叮嘱团队。

  民生为大,枝叶关情。去年四甲法庭辖区劳务合同纠纷新增336件,同比增长187%。该类纠纷呈现金额小、距离远、法律关系简单等特征,为了降低农民工异地诉讼的难度和成本,团队确定了互联网庭审申请“应允尽允”要求,充分利用南通法院支云在线庭审系统、诉服e空间等智慧法院建设成果,让“指尖诉讼、云端解纷”成为现实图景。2024年,速裁团队共组织互联网庭审308次,线上调解237次,运用诉服e空间组织证据交换64次,当事人实际到庭率同比提升13%,案件调撤率达80.53%,进一步促进纠纷实质性化解。

  速裁可以为民跑出“加速度”,也会为民“慢下来”。“当事人不方便,我们就上门开庭”,在得知身有残疾的朱某英无法到庭参加诉讼又不会使用互联网法庭,速裁团队就将法庭搬到了她的家里;“辖区村民建房出了人命案,矛盾特别激烈……”在接到常乐司法所打来的协助解纷电话后,团队成员又放弃了午休时间,奔赴现场协助调解……服务人民不“打烊”,一桩桩、一件件,都是速裁团队为民解纷、情系乡邻的真实写照。

  科学管理,“快”工也要出“细”活

  “今天上午三个庭审,下午两个听证、两个庭审,大家汇报一下具体情况和注意事项。”每天上午8:40-9:00,是速裁团队的早会时间,通过20分钟的统筹部署,速裁团队各个成员之间迅速捋清案件处理思路和重点,为即将开启的一天做好准备。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为了规范团队管理,提高运转效率,团队成员集思广益,科学制定《速裁团队办案流程及分工细则》,明确员额法官、法官助理、书记员各自职责,规定各个办案环节的时限和顺序,发挥团队成员优势特长,打造一套“分工明确、责任到人、管理科学、配合默契”的“四甲速裁机制”,助力全庭案件提质增效跑进快车道。

  磨亮“金刚钻”,敢揽“瓷器活”。作为平均年龄只有30岁的青年团体,速裁团队还将“提升调研能力”作为推动团队能力由“业务单一”向“全面过硬”转变的重要抓手。2024年,团队围绕“民间禁忌类纠纷司法适用”主题撰写调研报告,先后获评两项国家级荣誉;总结的智慧法院在速裁庭审中的运用、基层工作中营商环境优化经验信息先后在最高人民法院公众号及学习强国刊载。

  岁月不居,时节如流。四甲法庭速裁团队在平凡的岗位上每天演绎着法院版的“速度与激情”,始终以提供“更快、更好、更优”司法服务为目标,秉持精益求精、高效务实的“工匠精神”,与时间赛跑,与公正同行,为打造更高水平的公平正义贡献坚强力量。(钱玉佳 茅怡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