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增加集体收入、改善人居环境、增加人文底蕴,通州刘桥社区打出“组合拳”——

  多点发力共绘乡村振兴新画卷

  近日,通州区刘桥镇刘桥社区举办“乡风文明海安行”活动,党员干部代表走访了海安多个乡村,交流了乡村振兴有关内容。

  近年来,刘桥社区围绕“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等方面,多措并举推进乡村全面振兴。“今年,我们社区的村营收入将突破320万元,成为辖区内村营收入最高的村。”刘桥社区党总支书记羌峰鑫介绍。

  提高“赚钱”本领

  刘桥社区有一排沿路店铺,位于老镇中心,每年能为社区带来几十万元的收入。“这是多年前社区依据政策自建的。”羌峰鑫介绍。

  乡村振兴最重要的一点是产业振兴。只有在乡村实现因地制宜、突出特点、发挥优势,形成具有市场竞争力又能可持续发展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乡村才能有活力,经济才能大发展。刘桥社区深谙此道。

  身处于长三角平原地区,刘桥社区根据自身条件搞起了适度规模农业:社区从村民手中流转土地,打造成高标准农田,再转租给农业大户,让他们进行统一田间管理。

  安徽人王可山自2021年起在刘桥社区承包土地种植水稻小麦,从最开始的600多亩增加到目前的920亩。他表示,自己每年靠种粮能有几十万元的收入。

  “土地流转给种田大户,村民能多了一笔土地流转的收入,村集体也能提高村营收入,真正实现‘在土地上赚钱’的目标。”羌峰鑫说,截至目前,刘桥社区内共有1500亩地外包。

  除了农业,刘桥社区还是一个工业大村,村里集聚了155家企业,年产值超百亿元。服务企业也就成了社区增收的一个有力途径。据了解,目前刘桥社区的村营收入中14%来自企业服务费。

  提升环境“颜值”

  刘闻河是刘桥社区内的重要河道之一,只要天气晴好,住在附近的李刚就会沿着河道走走逛逛:“以前河岸边杂草丛生,现在大不相同,河水是清的,河岸也没有胡乱堆放的杂物,我只要有空就会来散散步。”

  近年来,刘桥社区在提升村营收入的同时,坚持把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作为乡村振兴的切入点和突破口,聚焦农村人居环境存在的突出问题,努力打造整洁、舒适、宜居的生活环境,切实提升群众获得感,促进农村增“颜值”、提“气质”、升“品质”。

  刘桥社区以“三横四纵”主干道为主,有序推进各支路小路硬化、亮化工程,于2022年实现村内道路硬化全覆盖及主干道路灯亮化全覆盖。围绕“农村厕所革命”,刘桥社区坚持新建、内隔并举,做到改一户、用一户、满意一户。截至目前,刘桥社区九成以上农户已完成户厕改造。

  在这里住了几十年的村民陈美娟,眼见着社区的变化,笑得合不拢嘴,她表示,现在生活在农村一点不比城里差。

  增加人文底蕴

  今年1月,位于刘桥社区的闻桥文化艺术中心、国华艺术馆揭牌,展出通州籍书法家陈国华的近50幅书法作品。

  和美乡村,“铸魂”为要。随着宜居宜业乡村的逐步建成,村民生活富足美满,刘桥社区又开始探索“以文人促文化,以文化促文明”的乡村文化振兴之路。

  刘桥社区文化底蕴深厚,这里走出了很多乡贤文人,陈国华就是其中之一。他是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北京市书法协会理事,多幅作品在全国大型书法展和比赛中获奖。

  “我抱着试一试的态度,和陈国华提了希望借助他的力量助力家乡乡村文化振兴事业发展,没想到他立刻答应了。”羌峰鑫说,现在社区有些活动就在国华艺术馆内举行。

  与此同时,刘桥社区还打造了“勤学善思 探索文贤”的文贤园(下图),“厚德载物 博采众长”的厚博园,“深思清廉 自律为先”的思廉园,以及藏书超万册的农家书屋,翰墨飘香的国学讲堂,“三堂融合”的文化大礼堂,古韵今风的特色文化展示室,建设出800平方米的文明实践活动区域,宣传覆盖周边800户居民,日均接待群众近200人。“我们每年还会组织十几场大型文艺活动,通过文艺互动宣传党的政策,宣传身边好人好事,宣传移风易俗,推动社区人文水平提升。”羌峰鑫说。(黄艳鸣 费红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