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26日上午,由教育部高等学校科学研究发展中心与全国高校区域技术转移转化中心(江苏)共同主办的2024中国高校科技成果交易会(以下简称“科交会”)在南京江北新区开幕。

  科交会聚焦科技创新、成果转化,这场持续3天的大会,吸引了清华大学、北京大学等全国425所高校、近3000家企业参会,共计2716项前沿科技成果在这里一一展出。

  大会现场重磅活动不断

  本届科交会以“校企双向奔赴师生携手共创政产学研金协同开创科技转移转化新局面”为主题,从供给侧和需求侧双向发力。因此,高校和企业是大会最重要的“主角”。

  现场,共有来自全国各地的425所高校、近3000家企业参加。为了更好促成供需对接、达成校企合作,大会精心搭建了“成果超市”,邀请241所高校,其中包括117所“双一流”高校,共计2716项科技成果进“超市”展示。

  大会还打造了矩阵式项目推介活动,推动重点项目对接交易。据统计,大会期间共有12场项目路演和成果推介专场,包括生物医药、先进材料、信息通信、高端装备制造、人工智能等领域专场和大学生创新创业专场、知名高校专场。

  在开展科技成果对接交易的同时,大会也为推动高校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搭建新思想、新观点交流碰撞的平台。

  会议期间,还将举行全国高校区域技术转移转化中心(江苏)揭牌仪式、相关部门重要政策发布、校企合作项目签约等活动。

 全力探索校地合作新模式

  一场大会,聚焦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全国知名高校、优秀人才、重点项目齐聚。如此大规模、高规格的会议,又为何选择在江北新区举办?

  翻开新区科技创新发展的线路图,不难发现,江北新区早已与诸多院校携手合作、共建生态。今年以来,江北新区全力开展“四大行动”,其中重要一部分就是大力推进“研产贯通”,为江北新区增添科技创新驱动力。

  如何招引集聚“有研的产”和“能产的研”?“策源地”正是在高校里。瞄准这一方向,今年以来,江北新区充分挖掘本土高校资源,先后与数所扎根江北新区的高校深化合作,推动东南大学医学与生命科学部整体入驻江北新区,与南京工业大学共建江苏省概念验证中心和江苏省生物基材料工程研究中心,与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共促中国气象谷项目高质量发展。

  携手本土高校的同时,江北新区还将目光转向更广的空间,不断联合区外知名高校开启新合作,推动天津大学化工新材料成果转化基地落地江北新区,与南京理工大学合作共建近程射频感知芯片与微系统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如今,多所顶尖高校的校园里,都留下了江北新区人步履不停的身影,更多科技成果转化的生动故事也在江北新区上演。当高校力量不断加持、前沿科技成果先后落地,有关产业发展的深层动力变得更加牢固。

 以改革打开更多发展空间

  一所所高校签约,一个个项目落地,诸多前沿技术、优质人才“扎进”这片创新创业的热土,带来产业生态的欣欣向荣:聚焦集成电路、软件信息等前沿产业,研创园汇聚1万多家企业、10万产业人口;作为江北新区发展生命健康产业的重要承载地,生物医药谷综合竞争力位列全国第8……

  这样的先发优势,也引来更高层面的“落子布局”。

  9月14日,教育部和江苏省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共建首个全国高校区域技术转移转化中心,其中,南京生物医药分中心就落地江北新区生物医药谷。作为衔接科技链和产业链的桥梁,分中心旨在面向全国最优秀的高校,将大学里最先进的科研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

  对江北新区而言,分中心的落地则拉开了更广阔的产业框架——试想,当东大的学子、复旦的团队,以及南大的医工科人才“齐聚一堂”,带来的将是数百个生物医药成果转化项目,以及更多创新活力涌流。

  不仅是国家级中心落地,12月初,江苏省委常委会召开会议,审议了《关于支持南京江北新区高质量建设的意见》,明确江北新区是全省改革开放的金字招牌。以改革推动科技创新、研产贯通,江北新区的未来还可以有更多想象空间。

  迎着改革之风,奋楫前行的江北新区,活力涌动、成果涌现,吸引了各界的关注与支持。在此基础上,本次大会选择江北新区举办,是一份信任,亦是更多期待。

  今天,425所高校齐聚江北新区,正是带着技术、需求而来,在交流中寻求转化机遇。承载着信任与期待的江北新区,也担起了新的使命——向更多高校、科研院所敞开怀抱,深度推动供需合作,促进更多高校科技成果在此落地转化、“开花结果”。

  从携手一所高校,到结盟一群高校,当越来越多具有转化前景的优秀项目汇聚江北新区,“产学研用”便又翻开了新篇章。长江北岸,高校林立,龙王山下,活力涌动,创新在此“无缝衔接”,这片热土正加速前行。(周琴 高媛 王晋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