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经济水平与交通便捷程度的飞速发展,城市对于青壮年人才的虹吸力度愈发增强,此类人才的外出务工固然为经济发展和城市建设做出了巨大贡献,但与此同时,也让广大农村不可避免的站在了劳动力流失这一问题的面前,泗阳县新袁镇也不例外。以白水村为例,该村下辖6个村民小组,共860户,3661人,常住人口却仅有987人。在此背景下,农村闲置宅基地与低效率利用的土地面积逐年增大,造成了集体资源的巨大浪费。因此,本着便民的原则,以建成共享经济体系为目标,以闲置资源再利用为方法,以集体经济增收为亮点,综合考虑当地常住人口数量、基建布局和种植需求后,新袁镇通过建设高标准共享菜园、发展林下经济、打造便民广场的形式,成功探索出了一条可复制的共享机制。
因地制宜,高标准打造共享菜园
共享菜园项目的建设,既要凸显项目的便民价值,也要确保项目有足够的营收能力,以此来确保后续使用过程中有足够的资金进行日常管护。考虑到以下两点,最终选定了白水村五组作为项目实施的地点,建成了占地面积19.5亩的共享菜园项目。一是具备充分的人口资源。白水五组临近乡道,交通便利,是该村人口居住最稠密的村组。二是拥有足够的土地资源。在公共空间治理的过程中,白水五组清理并收回了一部分集体土地,加上村组内闲置的部分土地,为项目的开展实施提供了充分的空间场所。
白水五组
项目建设过程中,以“农为底,景相容”为建造主旨,围绕以下几方面展开了项目的全面打造。一是硬件设施齐备。外观方面,菜园砌筑使用了红砖、灰砖,按照砖混方式进行了砌筑,在美观的同时具有十分明显的复古感特色。排水方面,该项目采用了水平自由排水模式,既能满足项目的排水需求,也不会对项目的整体美观产生影响。监控方面。该项目架设了一整套完善的监控系统,布置有摄像头12个,将整个项目全部纳入了监控范围,为后期项目的使用管护提供了坚实的硬件支持。二是绿色理念彰显。不同于传统的浇灌模式,白水村共享菜园项目的建设采用了自来水喷淋式来满足作物的灌溉需求,响应了绿色发展理念中节约用水的号召。此外,村居风貌提升过程中收集的砖块、瓦片、陶坛、磨盘等旧物也充分发挥了作用,都在项目建设过程中作为景观装饰物得到了合理摆放,有力诠释了变废为宝的现实价值。三是空间布局得体。在空间布局方面,白水村共享菜园项目不单单是作为一个便民创收项目独立存在,而是作为和美乡村建设的关键一环,通过菜园红砖铺装、菜园五角星铺装、菜园红砖围栏、挡水条、植草格等景观类材料的合理搭配,和谐融入了白水村村居风貌整体提升这一浩大的工程中。
旧物回收利用
项目建成后,为能营造和谐友爱的共享经济人文环境,在租户的招引和选择上,新袁镇白水村的工作人员主要采用了以下几种方式。一是根据失地农民名单,选择农技娴熟的农户。此类租户有长年的种植经验作为经营保障,基本可以确保土地产出稳定高于投入,有持续参与的积极性。二是根据企业职工名单,选择收入稳定的职工。此类租户有稳定的经济来源与相对较强的纪律性,在租赁过程中一方面可以确保租金的稳定收取,另一方面也可以较为配合地开展共享菜园的日常经营与管护。三是根据社区邻里建议,选择主动配合的人员。此类租户参与菜园日常管护的积极性最高,诸如环境卫生、设施维护等,对相关部门给出的种植建议也能给予及时的反馈,有着十分优秀的带头效果,甚至在协调共享设施的邻里矛盾时发挥了十分微妙的效果。
项目建成后,群众反应十分积极,目前,所建成的菜园已全部租出,预计每年可增加村集体经济收入2.5万元。
统筹兼顾,规模化发展庭院经济
新袁镇庭院经济项目的建设主要分为家庭菜园提升和林下经济两部分。
房前屋后的菜园虽然是农村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但由于长期缺乏统一标准,本应成为农村风貌中一大亮点的乡村菜园普遍处于各自为战的状态,菜园内的碎石、砖瓦、篱笆等杂乱无章,使村居环境水平大打折扣。为此,新袁镇通过实施庭院经济项目,对于湾村三组于湾路两侧的家庭菜园进行了整体提升,提升的方式主要是使用了红砖、灰砖,按照砖混方式进行了砌筑,在确保各家各户菜园面积相当的同时,最大程度提升了菜园的观赏价值。
家庭菜园项目的建设取得了丰厚的成果,具体体现在以下两方面。一是整治了公共空间。公共空间治理一直是村居工作开展的头号难题,其中,各家各户通过一点点扩张家庭菜园逐步残食道路、沟渠等公共空间的现象更是屡见不鲜。家庭菜园提升项目的建设,通过项目资金的使用让各家各户收获了实际收益,并借此机会清出了被侵占的公共空间,对此项目所有村民均表示一致赞同。此外,提升后的菜园采用砖石砌筑,不同于之前村民用篱笆随意圈出的菜园,在考虑到自家菜园的整体美观之后,村民能在主观上限制自己随意侵占公共空间,扩大菜园的行为。二是提升了村居风貌。除了建设过程中采用红砖与灰砖混砌,从硬件设施上提高了村居风貌之外,新袁镇通过积极协调,为各村居村民争取了种子、肥料等生产物资用于家庭菜园的日常种植经营,基于此项便民举措,村民在得到实际优惠的同时,也主动加入了村居风貌建设提升的队伍中,有效避免了村民种植高杆作物或者攀缘作物对村居整体风貌产生的不和谐影响。
在公共空间治理的基础上提升家庭菜园
除了对房前屋后的家庭菜园进行整体提升之外,对于镇域内其他闲置的集体土地资源,新袁镇也通过发展林下经济的模式进行了最大化的利用,具体表现为通过种植牡丹花的形式达成提升村居村貌和集体经济增收的双重目标。
林下经济的发展,所选定的地块具有分布零散、地形杂乱的鲜明特色,其整治成本高,经济价值低,加之其属于集体所有,长期无人经营打理,荒草丛生,严重影响了村居环境提升工作的开展。在综合考虑到此类地块的整治难度与零散分布的属性后,考虑到此类地块瓦砾碎石多、植被根系密、整治难度大的特点,新袁镇在整治过程中创意性采用了种植牡丹花的形式完成对此类地块的开发利用。截至目前,新袁镇的白水村、三岔村和于湾村共计完成了40亩的牡丹花种植,预计明年春季便可组成一道极具特色的乡村风景线。
整治后并栽种牡丹花幼苗的地块
独树一帜,特色化建设便民广场
在整治农村集体资产资源与建设提升村居村貌的过程中,除了因地制宜对土地资源展开针对性提升改造外,新袁镇白水村还围绕闲置的村小学实施了一系列重点重建工作,并最终建成了一处占地面积4000㎡的怀旧文化广场。该文化广场在功能配备上主要划分为便民晾晒区、作物种植区、村贤展示区和休闲娱乐区。
便民广场的功能区域规划合理,作物种植区的对外租赁保证了该项目有足够的营收能力为后续的维护保养提供资金支持;便民晾晒区的设置保留了该处地块原有的主要功能;休闲娱乐区与村贤展示区的建设在丰富村民日常生活的同时,潜移默化中完成了农村精神面貌的塑造。
此外,在建造便民广场的过程中,通过专业机构的设计与布局,新袁镇白水村将公共空间整治工作中清扫出的各类陶罐、瓦片、轮毂、磨盘以及铁铃等作为装饰品,巧妙布置在了便民广场的各个角落,在赋予了广场独特年代特色的同时,有力体现了变废为宝的绿色设计理念。(朱丹阳 刘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