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青春绽放基层 赋能乡村振兴

  我市已有五百多名青年参与“三支一扶”志愿服务——

  经过笔试、面试、体检、考察等流程,17名2022年度“三支一扶”计划服务期满、考核合格人员,通过了今年的基层事业单位专项招聘。11月29日,市人才服务中心对拟聘用人员进行集中公示。今后,他们将继续在基层岗位上挥洒青春。

  据统计,“三支一扶”志愿服务计划自2011年在南通市实施以来,已有500多名优秀青年人才投身基层,为全市经济社会发展作出积极贡献。

  志愿服务计划,引领人才下沉

  农村天地广阔,可大有作为,但与城市相比,生活条件、配套设施的差距,阻挡了不少年轻人“进村”的脚步。特别是在医疗、教育、农技等领域,农村基层人才稀缺的情况更为突出,甚至成为乡村发展的瓶颈。

  作为高校毕业生服务基层、助力乡村发展的重要品牌,“三支一扶”正是选拔高校毕业生到基层支教、支农、支医和帮扶乡村振兴的志愿者服务项目。近年来,“三支一扶”计划以优惠的政策吸引毕业生到基层服务,也为高校毕业生拓宽了就业渠道。

  据介绍,“三支一扶”人员在基层服务的两年间,中央和省级财政会发放每人每年2.6万元的专项补助经费,并给予当年新招募人员3000元的一次性安家费。参照当地同等岗位基层乡镇事业单位人员工资水平,按月发放补贴,缴纳保险。此外,服务期满后可享受公务员定向考录、事业单位专项招聘、考研加分等优惠政策。

  今年9月,南通市新招募的40名“三支一扶”志愿者正式上岗,他们将在乡村学校传道授业、向农民传授技能、为村民看诊送药,助力增收致富的同时,为基层发展注入蓬勃青春活力。

  新鲜血液融入,服务基层发展

  现任海门区海门街道社会事业发展办公室主任的施婧婧,是海门第一批“三支一扶”大学生志愿者,也是“江苏最美基层高校毕业生”获得者。2013年,她带着满腔热情来到海门街道农村经济服务中心工作。

  在农村产权交易大改革时期,面对试点工作中许多未知的困难,在领导与同事的帮助下,她利用休息时间查阅资料、自主学习政策规定,从基本掌握平台操作流程,到熟练发布交易信息,再到独立完成竞拍会,她的工作赢得大家认可,这项工作也成为海门农村产权交易改革的样板。

  “服务期内大家要学习很多知识,能力提升也很快。”海门区人才服务中心副主任茅也旌说,区镇事业岗位一直很缺人,今年招录“三支一扶”志愿者6人,并且一直保持着十多名志愿者在岗状态。

  有人因为文件收发及时、准确,而被领导点名希望“留下”;有人自导自拍视频,带火了区镇的公众号;有人因业务精湛被多家医院“争抢”;如东县还召集所有在职的“三支一扶”志愿者,成立“三支一扶”基层服务志愿者先锋队,利用所学所会,利用休息时间,广泛开展就业宣传与服务工作……

  如皋市人才服务中心人才开发科副科长丁韵佳,对2020年服务期满的“三支一扶”人员吴丽颖印象深刻,吴丽颖所在的档案窗口业务繁忙,每天有几十个电话咨询,也有不少人到现场办事,她总是会往前、往后多想一步,把事情落实好,在细微之处体现敬业。

  基层锻炼成长,实现自我价值

  今年新入职的“三支一扶”志愿者吴尚哲,在大学里学的就是植物保护,顺理成章报考了家乡如东的支农岗位,现在马塘镇镇政府综合办公室工作。虽然分工表里没有这一项,但接听群众电话也是他的工作日常,“有位村民因为土地问题,连着十天每天打来电话,有时候一下午就能打三个。”他努力帮对方与涉及部门对接、协调,问题得以解决,“老百姓来找我们肯定是有需求,也是信任我们,不能辜负。”小吴说,当时填报的初衷,就是想着毕业后能够到基层,脚踏实地、做点实事。

  “基层百姓的文化背景、表达方式、诉求各不相同,我一开始也应付不来,现在会冷静思考:他的诉求应不应该满足,如何最大限度地满足。”已有11年基层工作经验的施婧婧,应邀给今年新招募的志愿者传经送宝,“基层工作会不断磨练你的心性,让你情绪更加稳定、抗压能力明显提升。”

  另一位获评2023年“江苏省最美基层高校毕业生”的唐玲,2015年参加“三支一扶”计划到如东县河口镇工作,“刚来时不太听得懂方言俚语,我主动请教同事,还编了一套‘河口话速成宝典’,两三个月后就基本上能说会听了。”唐玲说,过了语言关方便自己走村入户,收集了解信息,还帮农户推广种植的藏红花。考上公务员后也曾被借调到县里,但她最终还是回到了基层,到洋口港经济开发区工作,“在任何岗位上努力拼搏,都可以绽放属于自己的光芒。”(何家玉 沈雪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