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潮涌东方之门

  ——写在苏州工业园区开发建设30周年之际

  东方之门,世界上最高的“门”。

  301.8米!世界最高的拱门式建筑矗立在苏州工业园区星港街199号,成为著名的城市地标。登上东方之门,碧波荡漾的金鸡湖近在眼前,278平方公里的苏州工业园区尽收眼底。

  278平方公里,在中国地图上只是一个“不起眼”的点,但苏州工业园区波澜壮阔的30年,在中国式现代化历程中,却是一个引人注目的标杆。

  透过东方之门,回望园区30年来扩大开放、深化改革的大潮奔涌,可以洞见中国改革开放的风云激荡,管窥中国式现代化的上下求索。

  决 心

  回忆32年前时任新加坡国务资政李光耀来到苏州的那个下午,苏州市原市长章新胜感慨万千。合作建设工业园区,是中新两国领导人直接擘画和推动的,在那个重要的时代节点,历史给了苏州一个机遇,苏州抓住了!

  “说我拉开车门硬挤上李光耀乘坐的加长奔驰,那是误传;说我车上全程英语,双方交谈热烈甚至‘激烈’,这是事实。”章新胜对当时的情景记忆深刻。那天下午,一路陪同的省领导有急事要赶回南京,接替陪同任务的章新胜被安排与李光耀同车。在去火车站的路上,章新胜提议新加坡在苏州投资建设工业区。

  苏州的雄心并非凭空产生,它来自当时中国扩大对外开放的坚定决心。

  1992年初,邓小平在“南方谈话”中明确提出学习新加坡:“我们应当借鉴他们的经验,而且比他们管得更好。”东方风来,开放潮涌,中新开始积极互动。

  1994年2月11日,农历正月初二,国务院正式批复江苏省人民政府,明确支持开发建设苏州工业园区。文件稿是除夕送上去的,初二文件签署,这意味着国家领导人春节都在研究审阅。半个月后,中新两国政府正式签署合作开发建设苏州工业园区协议,这是两国政府间的首个合作项目。同年5月,苏州工业园区建设打下第一根桩。

  金鸡湖北岸,有一座“小白楼”。今年11月8日,苏州“园区经验”教育基地在此启用。这里曾是园区初创时的办公场所和指挥中心,墙上“苏州工业园区向全世界开放”12个红色大字格外醒目。

  “开发初期,我们私下把参与苏州工业园区项目的新方人员分成‘圆的’和‘方的’。”曾担任中新集团副董事长的吴克铨说,跟那些特别注重程序、条文,不愿变通的“方的”沟通,耗时费力。

  正是在对外开放中无数的“耗时费力”,让园区习得与世界沟通的“圆融”经验。园区湖滨大道上的雕塑《圆融》,两个动态扭转的圆形紧密相叠,新加坡雕塑家孙宇立想借此传达互融共生的内涵。

  园区中新大厦37楼,“新加坡苏州商务中心”是海外项目在园区落地“驿站”和中资企业出海“前站”;新加坡纬壹科技城大牌55号楼,“苏州工业园区新加坡国际商务合作中心”是具有同样功能的机构。一条国际走廊,中新双向奔赴。

  从同意首期开发建设8平方公里,到将中新合作区扩大到80平方公里,再到为278平方公里建成区开放发展不断赋能,30年间,苏州工业园区开放的大门越开越大。

  2023年7月5日,习近平总书记考察苏州工业园区,提出“要继续扩大国际合作,努力打造开放创新的世界一流高科技园区”新要求。

  时移势易,扩大开放的决心,中国从来坚定,从未改变。

  恒 心

  现代大道999号,苏州工业园区管委会所在地,“借鉴新加坡经验办公室”在18楼最东侧。30年来,园区机构设置、部门名称几经变更,但“借鉴办”始终未变。

  “借鉴办”是要“借鉴吸收新加坡发展经济和公共管理方面对我适用的经验”,新加坡称之为“软件转移”。新加坡与“借鉴办”对应的机构是“软件办”。

  10月29日,苏州市委常委、苏州工业园区党工委书记沈觅与新加坡贸易及工业部副常任秘书兼软件办主任林慧贞视频连线,共同主持召开2024年第二次中新软件会议。“园区将与时俱进丰富经验借鉴内涵,学习借鉴新加坡最新发展做法。”沈觅说。

  改革有时要“摸着石头过河”,“新加坡经验”无疑是苏州工业园区的一块“石头”。

  1994年4月20日,园区还未揭牌,首批专业管理人员即赴新加坡培训。

  曾主政昆山、又参与园区创建,吴克铨认为,“昆山之路”和“园区经验”都是在改革开放中为国家现代化发展探路,昆山是“我们自己说了算”,园区是“携手新加坡开发”,其建设之初,搞项目还不是最难的,“真正难的是学‘软件’”。

  学习、吸纳、吐新——从“亲商服务”到“规划为纲”,从城市管理到社会治理,园区在学习借鉴的基础上,编制了接轨国际、符合国情的100多项规章制度和管理办法,为200多个国家级经开区培训2万多人次,将经验共享到全国各地。

  2019年9月,江苏自贸区苏州片区在苏州工业园区挂牌。园区专门设立苏州自贸片区制度创新局,推动改革创新。5年来,苏州片区累计探索形成近400项制度创新成果,25项在全国复制推广。

  制度创新局局长沈卫奇是“老园区人”。他感慨,从“借鉴办”到“创新局”,园区从理念到实践持续革新。“这表明,我们真正读懂了新加坡”。

  中国首个检验监管综合改革试验区、中国首只国家级股权投资母基金“国创母基金”、中国首个以邻里中心为特点的社区商务模式……苏州工业园区用一连串“第一”“唯一”,记录下持之以恒的改革创新轨迹,勇担试验和示范的光荣使命。

  “新加坡把苏州工业园区这个引擎点燃了,中国政府让它在积极运作。”李光耀曾用四个字称赞园区——“青出于蓝”。

  信 心

  “苏州有国际机场吗?”1992年10月1日,苏州火车站,李光耀在苏州停留半天后赴上海,踏进车厢后又折返回来,问章新胜。

  “苏州到上海虹桥机场只有90公里。”

  李光耀默然,转身上车离去。

  回忆站台上的一问一答,章新胜说当时他有点担心没有国际机场会影响新加坡投资苏州的信心,但事实证明,新加坡还是对苏州投下了“信任票”。

  “新加坡的投资环境国际认可度很高,园区由中新合作建设,有两国政府背书,对外企颇具吸引力。”三星电子(苏州)半导体有限公司党委书记、副总经理李成春说,中新合作建园区,让外商投资中国的信心大增。

  1994年底,三星半导体领取园区“00001号”营业执照,成为苏虹路上第一家外企。随后,博世、艾默生、安德鲁、史赛克等名企相继落户。

  世界东方,苏州城东,迅速置身于世界经济舞台的聚光灯下。

  首批企业进驻,带着对园区改革开放的期待;后续企业顶着不时出现的“唱衰”中国杂音不断跟进,则是对园区高质量发展成果的认同。

  今年10月11日,礼来公司宣布投资2亿美元升级其苏州工厂。同一天,罗杰斯公司宣布投资1亿美元设立高端半导体项目,该公司全球总裁兼首席执行官科林·古威亚说,政府的大力支持和充满活力的商业环境是促成投资的关键。

  30年脱胎换骨,苏州工业园区成为吸引全球资本持续汇入的“强磁场”。

  “人才红利”正悄然接棒“人口红利”。独墅湖科教创新区,集聚33家高校、15家科研院所、5000余家创新型企业。2006年9月,西交利物浦大学首届160多名本科生入学,如今在校生2.5万人。

  科创资源落地转化成创新资产。园区东部,吴淞江水环绕着桑田科学岛。苏州实验室总部基地、国家生物药技术创新中心、国家第三代半导体技术创新中心(苏州)总部建设热火朝天。凭借世界一流的平台、接轨全球的服务,苏州工业园区成为跨区域创新链上不可替代的一环。

  产业集聚有力带动资本集聚。在苏州生物医药产业园,不断增资的信达生物,与600多家生物医药创新企业成了邻居。“物理集聚”带来“化学反应”,5000家企业围绕生物医药、纳米技术、人工智能三大产业,追“新”扬“长”,聚“链”集“群”。

  30年来,苏州工业园区引进外资项目超5100个,实际利用外资超400亿美元。104家“世界500强”投资174个项目,园区成了世界500强的“橱窗”,实现国家级经开区综合考评“八连冠”。2023年,园区拿下联合国在投资界最高奖“全球杰出投资促进机构奖”。

  当初,苏州工业园区对于外资外商来说是“值得来”,如今则是“离不开”。金鸡湖街道玲珑湾社区,住着来自22个国家的2000多名外籍居民。社区党委书记宋爱清说,在小区里发一个公告,要用4种语言。

  “苏州工业园区是中国与世界接轨的窗口,也是国际合作的成功范例。”新加坡驻上海总领事蔡簦合期待园区继续走在发展的前沿,更广泛地推广合作成果,造福国际社会。

  初 心

  “要了‘新家婆’(新加坡),勿要老家婆”。1994年春,苏州工业园区在娄葑乡打下第一根桩之前,面对动迁,村民们传着这样一句“怪话”。当地方言里称“老婆”为“家婆”,村民担心他们这些“老家婆”会成为变革的“弃子”。

  “有些不舍,但更多的是激动、高兴。”第一批签字动迁的娄葑乡团结村六组村民蒋兴根回忆说,看到园区安置条件之后,村民们很快打消了疑虑。

  30年奋斗历程,园区用扎实细致的工作和天翻地覆的成就打消了一个个“担心”,不断践行探路现代化、造福老百姓的初心。

  1994年到1997年,娄葑2万多动迁农民转为城市居民,告别了马桶、粪缸、土灶、水井,住进了城里人都羡慕的新型小区。1994年,园区农民年纯收入3025元;2023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92593.3元。园区城镇化率则早已达100%。

  园区规划之初,就考虑“全面保护古城风貌”,在城东金鸡湖畔“白地”上选址建一座产城人融合的新城。金鸡湖沿岸有10公顷土地,被“藏”了20年。曾任苏州工业园区总规划师的时匡说,这片最珍贵的地块,留给了文化和商业,是留给“人”的空间。

  “我们跨越了西方现代化‘先污染后治理’中的‘污染阶段’。”苏州工业园区经济发展委员会主任王学军说,严格前瞻性规划,统筹生活、生产、生态,打造宜居宜业的幸福之城,园区就是要走出一条契合实际、造福百姓的现代化之路。

  11月11日,中新苏州工业园区联合协调理事会第二十五次会议在新加坡召开,两国政府间合作将百尺竿头、更进一步。

  “我们像骄傲的父母一样非常高兴!”新加坡国务资政李显龙近日接受媒体采访,谈及苏州工业园区迎来开发建设30周年时说,期待到苏州看看“长大了的孩子”。

  金鸡湖畔,霜叶正红。比利时艺术家费利克斯·鲁林创作的雕塑《入戏》,造型是两只手托着取景框,游人纷纷在此打卡,徜徉在人城共融共美的园区美景中。

  隔湖相望,东方之门,也是一个“取景框”。透过东方之门,展望改革开放新的伟大征程,苏州工业园区现代化探索的未来模样,更加值得期待。(陈炳山 包闻军 付奇 李仲勋 孟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