举办一系列产业主题活动,发布一系列科创政策、立项一批科创项目、揭牌签约一批重大平台和项目……上周末举行的2024南通科技产业协同创新季系列活动,拉开了南通市新一轮产创协同发展大幕。
胸怀江海之阔,当前,南通市正以科技体制改革激发创新创造活力,发挥市场和政府“两只手”作用,广邀高校院所、广大企业、投资机构深度参与,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跨区域深度融合,努力实现更多依靠创新的内涵型增长,为更高水平国家创新型城市和中国现代工业名城建设蓄势赋能。
科创引领 协同奋进
“南通地理位置优越,政策理念新,特别适合创业。”11月16日,参加南通科技产业协同创新季活动的胡润集团创始人兼首席调研官胡润对南通的创新环境给予充分肯定,表示对这里的未来充满信心。
正如胡润所言,创新已经成为奋进南通的一张重要城市名片。围绕更高水平国家创新型城市建设,南通市以构建创新主体梯队为关键,积极促进高校、科研机构与企业共同凝练科技问题,联合开展科研攻关,协同培养创新人才,累计培育国家级单项冠军35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175家、高新技术企业3622家,省“双创”人才、团队数均列全省第二。
协同创新季活动期间,科技企业和企业家成为当仁不让的“主角”:由南通市企业牵头或参与的一批产学研项目签约,参与建设的科创平台揭牌;3位在通创业的青年才俊入选《2024胡润U35中国创业先锋》榜单……
活动开幕式上,江苏璟邦新材料有限公司作为市“揭榜挂帅”项目的发榜方也来到现场。企业将联合揭榜方上海化工研究院、江苏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南通纺织丝绸产业技术研究院,开展抗风、抗污、抗蠕变海工防护用超高分子量聚乙烯纤维的研发。项目负责人之一陈志华教授介绍,项目基础研究已经展开,目标打破国外垄断,实现这种特种纤维的国产化,并将其广泛应用到海工防护、海洋工程等重点工程高端领域。
加快建设更高水平国家创新型城市,离不开高水平、高能级创新平台的支撑。由东南大学与南通市共建的极地与极端环境模拟实验设施正式启动,成为协同创新季开幕式上一大亮点。该平台以极地领域国家战略需求为牵引,目标建成世界唯一、性能最高、空间最大的“人造极地”,建成后将大幅提升我国极地科学领域的实验条件,助力江苏省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建设。东南大学党委书记左惟表示,学校将发挥优势资源,高标准推进南通海洋高等研究院建设,加大科技研发力度,推动科技成果高效转化,加快集聚和培育高层次人才,为南通产业高质量发展与新质生产力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技术和人才支撑。
聚链成群 拥抱未来
南通是近代民族工业发祥地之一。近年来,南通市加快建设中国现代工业名城,扎实推进新型工业化,推动船舶海工、高端纺织、新一代信息技术、新材料、新能源、高端装备等主导产业强链补链延链。
产业向新,聚链成群。协同创新季活动中,由通富微电、爱集微、长江存储、中微半导体、杭州士兰微、北方华创、复旦大学、南京邮电大学等多方共同发起的长三角集成电路先进封测创新联合体揭牌;南通经济技术开发区联合国家绿色技术交易中心、中天科技集团签订三方合作协议,促进中德企业在绿色技术领域深度合作;南通大数据集团与华为技术有限公司签订合作框架协议,将在政务云建设、算力网络构建等领域深度合作,加快南通大数据产业的发展。
从专家主题演讲到产业主题活动,此次协同创新季,“未来产业”成为频频被提及的一大关键词。目前,南通市正加快布局未来产业,各板块揭榜领题,围绕未来空天、未来海洋、未来能源、未来材料、未来通信、未来健康等6大方向,抢占低空经济、氢能和新型储能、深远海装备、合成生物等细分赛道,积极打造科技创新型特色园区。
“未来产业,不是指现在大家能够看到的网红产业,也不是在文件上都能看到的产业。要真正看到几年后什么会热起来,才能拥有驾驭未来产业的可能性。”零点有数董事长袁岳建议,要在产业的主跑道之外找到分跑道,在深度细分产业中寻求突破。他认为,南通启动建设极地与极端环境模拟大科学装置,就是既看到未来又具备实践基础的大手笔。
“资本是追求效率的,我们既会看科技的先进性,也会看产业落地的可行性。”嘉御资本董事长卫哲重点关注人工智能、新材料两个领域在南通的未来发展。他认为,人工智能需要基础建设,南通有半导体产业的基础,应该去拥抱这次基础建设的大变革;同时,人工智能需要应用场景,如何让人工智能走进南通的高端制造行业,也是一个很重要的赋能点。在新材料领域,他期待南通依托深厚的纺织产业根基,加快纺织新材料在航天、半导体、高端医疗等应用领域的开发,实现“既能入地,又能上天”的产业转型。
汇聚各方创新资源,促进科技产业融合发展。活动中,南通市科技局、南通创新区、上海张江科技创业投资有限公司签订战略合作协议。三方将重点围绕6大未来产业方向,在产业基金、孵化创新、产业活动等方面协同合作,目标打造长三角协同发展示范工程。
产业拓海 科技强海
“历心于山海而国家富”。今年5月江苏沿海地区高质量发展工作会议在南通召开,9月省委十四届七次全会明确支持南通海洋产业高质量发展,激活了江海儿女血脉里的“大海基因”。
当前,南通将“海洋”作为“下一个万亿”的关键答案,向海图强,坚持产业拓海、科技强海、开放活海,加快建设富有江海特色的现代海洋城市。此次协同创新季活动期间,南通市举办海洋科技创新成果对接会,16个海洋产业领域的项目在会上签约,其中既有产学研合作项目也有高端平台与特色园区的合作项目。
东南大学南通海洋高等研究院与中天海洋系统有限公司合作的深海高压高功率电源装备研发项目,是此次签约项目之一。中天海洋系统有限公司总经理郭朝阳介绍,公司正在研发一款运用在海底观测系统中的大水深、高电压海底接驳盒,东南大学南通海洋高等研究院负责接驳盒中高电压水下电源的研发,“电压越高,则传输距离越长,观测范围越广”。他期待校企强强联合,尽快完成产品研发生产推向市场,以支持国家在海洋装备、海洋科考等方面的工作。
会上,哈尔滨工程大学长三角高等研究院与启东海工船舶工业园签署框架合作协议。“我们学校70多年来在船舶海洋领域积累了水下生产系统、水下智能检测机器人、海洋新材料等大量技术成果,希望把技术成果转化和产业园区的载体配套政策有机结合,实现教育、科技、人才与产业四位一体发展。”哈尔滨工程大学长三角高等研究院执行院长张海鹏说。
今年10月6日,南通市与哈工程签约共建哈尔滨工程大学长三角高等研究院,校地协同推动海洋科技与海洋产业深度融合进入快车道。“除了提供优质技术为企业赋能,选取一些成果拿到南通进行技术转移、转化,我们还将与南通联合开展人才培养工作。”张海鹏介绍,该校计划输送一部分研究生到南通进行实践,让他们跟着导师到企业去,把企业的技术问题转化成研究课题、论文选题,“希望通过深度互动,未来让一部分人才留在南通,助力南通打造彰显江海特色的现代海洋城市及世界‘船谷’”。
浩瀚的海洋蕴藏着无数的宝藏和奥秘,需要依靠科技这把“金钥匙”去发现和探索。展望未来,以获批全国首批沿海开放城市40周年为新起点,南通将把合作的大门打得更开,与各类产业资源、创新资源、金融资源深度对接,厚植滋养海洋新质生产力的土壤,携手打造“海洋装备之都、先进材料蓝海、新型能源绿岛”地标性名片。(王玮丽 沈雪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