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南京11月19日电(记者邱冰清)近日,由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主办的第八届“感恩·南京安全区”国际和平徒步活动正式启动。200余名中外人士徒步8.7公里,重走南京安全区路线,感恩曾在南京大屠杀期间给中国难民提供无私帮助的外国友人。
徒步活动的出发点是南京师范大学,前身是金陵女子文理学院。在南京大屠杀期间,这里曾作为难民收容所,主要收容妇孺,避难者最多时达万余人。
南京大屠杀幸存者陈桂香的曾孙蒋秉錞参与了徒步活动。今年3月,陈桂香老人与世长辞。今年重阳节,蒋秉錞成为第三批历史记忆传承人。他说:“声音是记忆传承的一个重要方式,今后会发挥自己所学的播音与主持专业优势,将太奶奶的经历讲述给更多人听。”
当徒步活动行至魏特琳女士雕像处,南京大屠杀幸存者刘民生的女儿、首批历史记忆传承人刘榴献上魏特琳女士生前最喜爱的菊花。她说:“当年,我的父亲刘民生在金陵女子文理学院难民收容所避难,年幼的他受到魏特琳的庇护,父亲一直怀念包括魏特琳在内的国际友人。”
位于小粉桥1号的拉贝故居,曾是南京安全区国际委员会主席约翰·拉贝的住所。1930年,西门子公司总部任命拉贝为南京分公司经理。在南京大屠杀期间,拉贝的住所成为难民收容所,最多的时候容纳了600多人。西门子公司与博西家电公司的员工们在拉贝雕像前集体驻足,他们陆续献上鲜花,向这位德国友人致以最深切的敬意。
此次徒步路线途经多个当年的难民收容所,串起了全程约8公里的“战时生命线”,其中包括拉贝故居、宁海路5号(南京安全区国际委员会总部旧址)、南京师范大学随园校区(原金陵女子文理学院)等。
1937年11月,南京沦陷前夕,来自美国、德国等国的20多位外籍人士冒着生命危险商议并组成了“南京安全区国际委员会”,设置了25个难民收容所,在此后南京的至暗时刻救助了25万多名中国难民。
当回到徒步终点,徒步寻访的参与者在明信片上写下对和平的祈愿,投入“时光信箱”,把和平寄语传向世界各地。“通过徒步读城这种方式,让更多人了解当年划定南京安全区的范围,循着国际友人的足迹体会人道主义精神,感知他们身上闪烁的人性光辉,并再次理解南京是座有温度的城市,是一次非常有意义的活动。”南京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博士生和煦说。(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