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只只螃蟹“张牙舞爪”,品尝一口味美鲜甜……眼下,来自泰州医药高新区(高港区)胡庄镇的江水清沙螃蟹正“爬”上全国餐桌。
近年来,胡庄镇在育品牌、延链条、拓思路上下功夫,推进一二三产融合,变“一粒米”为“一条链”,让好蟹卖出好价钱,入选国家农业产业强镇示范建设名单。
育品牌,不为他人做“嫁衣”
胡庄镇境内16条中沟直通长江,自古就有捕捞、养殖长江螃蟹的历史。“喝”上长江水,这里养出的螃蟹具有“青背、白肚、金爪、黄毛、红膏”等特征,口味鲜美。
“村里有千余亩螃蟹养殖基地,每亩产值在8000元左右,效益不错。”宗林村党委副书记曹素娟介绍。如今,胡庄镇江水清沙螃蟹养殖面积近3000亩,年产量约350吨,面积、产量均占该区江水清沙螃蟹的六成。因产量高、品质好,胡庄螃蟹陷入“贴牌危机”。
“明明是胡庄产的好蟹,为什么要为他人作‘嫁衣’?”高港区政协委员、胡庄镇党委副书记常虎说,该镇由此打响一场品牌突围战。围绕“推动农业园区发展 促进农民增收致富”,高港区政协与胡庄镇联合多次进行协商议事。
2020年,胡庄镇举办高港江水清沙螃蟹节,以“足斤足两足够肥”为卖点,全新设计品牌标识和公共形象,制定养殖标准和质量标准,实现螃蟹全链条全过程可追溯。在农业农村部农产品质量安全中心公布的2023年第三批“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名录,以胡庄螃蟹为主体申报的“高港河蟹”名列其中。
“品牌打造是农业增收非常重要的一个渠道。”高港区政协委员、该区农业农村和水利局局长叶俊东认为,胡庄镇地处通南高沙土地区,具有丰富的水资源,且在上海两小时经济圈内,有条件、有优势打造优质农业品牌。
延链条,“一粒米”变成“一条链”
从黄桥革命老区蝶变为“国家农业产业强镇”,在胡庄镇,“一粒米”的故事让人津津乐道。
“推行‘稻田养蟹、鸭稻共生’等绿色模式,引导农民种植优良品种”“构建‘原粮—碎米—米粉食物’等完整产业链,将每一粒稻米‘吃干榨净’……”如何赋能“一粒米”?高港区政协多次召开“助力农业发展,助推农民增收”协商会,帮助胡庄镇找到发力路径。
同人于野家庭农场负责人孙德基介绍,农场共流转土地850亩,其中450亩发展优质稻米种植、300亩发展稻麦良种培育,还有100亩尝试稻田套养甲鱼,效益不错。
“一粒米”撬动一个产业、培育一批企业、富裕一方百姓。如今,胡庄镇构建了以糯稻产业为主导,逐步集聚了速冻年糕、米稀功能饮料、休闲食品、预制菜等食品深加工企业,年糕、锅巴、粽子、方便米粉等稻米多元化衍生产品,延伸粮食产业链条,提升产品附加值。
“我们实施大米加工龙头企业提升工程,支持益海粮油、乐太食品等企业发展,形成‘以稻优米、以米促糕、以米带油’的产业互联新模式。”胡庄镇党委书记王敏介绍,该镇正加快实施国家级农业产业强镇二期项目,完成冷链物流中心、农业社会化服务中心、稻米烘干中心等项目建设,推进米稀功能饮料、大米蛋白肽等稻米深加工项目加快投产达效。
拓思路,多元模式助力乡村全面振兴
深秋时节,宗林村层林尽染,一排排青砖灰瓦白墙掩映在葱郁的树林中。
“年糕、螃蟹、熏鹅、林下跑步鸡……全都是本地特色产品,欢迎大家选购。”村民赵宏像往常一样打开直播间,开始推销村里的农副产品,“都是绿色农产品,每天能卖近100单。”
如何以品牌效应引领产业增值?是高港区政协委员朱娟一直在思考的问题。“在特色民宿、直播带货、农耕文化体验等新业态上切入,带着村民吃上旅游饭。”朱娟的建议,让戴陈村党总支书记刘勇打开了发展思路。
下田间、走地头、访农户、搞座谈,收集社情民意,刘勇整合30亩低效闲置土地建成“戴陈小菜园”。如今每逢周末,越来越多的人从城市驱车赶来,体验“向往的生活”。
在区政协的指导下,胡庄镇一批新农人拿起“新农具”、干起“新农活”。面对镜头,合家欢农场负责人郭美娟侃侃而谈:“土鸡蛋、散养鸡,营养又健康……”如今,来自胡庄镇的上膳源有机蔬菜、杏都葡萄等农产品广受市场欢迎。
“高标准培育一批产业优势领先、市场空间潜力大、文化底蕴深厚的农业品牌精品,全面提升品牌竞争力、影响力和带动力。”王敏表示,胡庄将加快一二三产融合,推动“产加储销”互促,把乡村“土特产”打造成农民“致富IP”。(杨鼎 凌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