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周五晚7:00,城南之琳湖畔的“蔡律师·夜咖啡”准时点亮,由南通市海门区总工会派出的机关党员干部和专业律师联合“坐诊”,接受来往群众咨询、现场解疑答惑……

今年以来,南通市海门区以开展“红色工益行”活动为抓手,持续深化“精工服务·匠心筑家”党建服务品牌建设,把服务扎根到发展一线、做实在职工心坎。

走下去坐下来,服务基层成常态

“非常感谢总工会,上午刚提到注塑调机技术员招不到的问题,没想到下午就帮我们对接人力市场解决了!”电话中,南通斌奥工业科技有限公司人事负责人连声道谢。

着眼落实“四下基层”制度、深化机关能力作风建设,今年以来,海门细化落实“建立‘三联系双服务’制度”“开展蹲点调研”“深化线上线下服务”等10个方面重点举措,引导机关党员干部在服务中心大局、企业发展和职工群众中发挥先锋模范作用。

完善直接联系服务基层长效机制,由班子成员带头,机关党员干部全员参与,分组挂钩联系11个区镇(街道)、51家产改试点企业、86名劳模工匠代表和21名困难职工。各小组定期到挂钩区镇、企业走访调研,实地了解企业生产经营、职工队伍稳定情况,积极帮助纾难解困。

活动开展以来,海门区总工会机关党员干部先后下沉到企业班组会议16次,征集一线职工意见建议56条,形成微调研报告7份,为挂钩联系企业解决招工难、用电不稳定等“急难愁盼”问题28项,帮助建设“工间关爱吧”“康乃馨驿站”等职工欢迎的暖心服务小阵地22个,有力促进职企互惠共赢。

“你点单我买单”,工会干部来帮忙

海门产业结构多元,覆盖企业和职工众多,单一的普惠服务难以满足职工群众的差异化需求。在精准调研后,启动了合“工”意、暖“工”心的系列实际行动。

“工会助力·进企送学”已连续开展三年。相较于传统的职工思想政治教育方式,这种“家门口”的思政课受到了企业和职工的广泛好评。在去年42门课程的基础上,今年进一步更新优化课程菜单,以开展理论宣讲、法律服务、安全培训、心理调适、健康保健等为基本内容,将书法、国画、搏击、瑜伽、塑形操等文化活动同步送达,六类60门课程让职工群众直呼“实用又贴心”。

困难职工、新业态群体一直是工会关心关爱的重点群体。为不断增强他们的安全感、幸福感,海门工会根据该群体的日常需求,精心策划启动“工会爱帮忙”活动,点亮“微心愿”,及时配送雷锋帽、保温饭盒、护膝等“热门单品”,并通过区12345统一派单、“红管家”物业接单、工会优惠买单的方式,提供小家电维修、水电管道疏通、代办跑腿等志愿服务,为外卖小哥、环卫工人等新业态劳动者、困难职工解决烦心事。

聚焦企业需求,“搭桥”“护航”助发展

针对小微企业普遍存在技术人才缺乏、培训资源不足、创新能力不强等问题,今年初,工会机关党员干部与各重点骨干企业劳模工匠代表联手组建“匠心服务小分队”,整合工会内部资源和劳模工匠技能优势,定期调研重点产业链小微企业技术需求,及时建立快速匹配、双向选择、精准对接的机制,帮助企业破解技术瓶颈、管理难题,推动企业生产经营“升级换代”。截至目前,匠心服务小分队已先后在机器人、海工船舶产业链,家纺产业集群等重点产业开展专项活动,累计促成技术帮扶对子31个,开展咨询、培训等各类服务122次,“匠心服务真给力”成为受益企业由衷的心声。

从今年7月份以来,一项“法律护航”走访服务行动正在深入实施。该行动由工会、人社、司法等多部门共同发起,依托律师协会、区镇(街道)律师事务所,围绕劳动合同签订、社会保险缴纳、劳动安全保护等方面,先后协助近60家规上企业及劳资矛盾多发企业梳理制度漏洞和法律风险,“对症下药”提出规范生产经营、用工管理和稳定劳动关系建议。

“只有把服务做精做深做透,机关党建才有融合质量、品牌效应。”海门区总工会相关负责人表示,下阶段,将持续推动“红色‘工益’行”活动走深走实,牢牢扛起工会组织、工会干部服务大局、服务企业、服务职工的使命担当。(吴建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