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一系列重大成果标注江苏科技事业发展新高度
科技强省建设站在新的起点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在全省科技大会暨全省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上,省委书记信长星总结近年来全省科技发展成就时,盘点了一系列重大成果。梳理发现,这些成果既有“全球首次”“国际首例”,也有“世界最大”“国产首款”,受到广泛关注。
全球首次发现引力子激发、可降解压电效应里程碑突破,这两项原创成果分别来自南京大学、东南大学,是科研人员勇闯“无人区”的生动写照。
引力子和引力波对应,引力波已经被实验证实,而引力子此前尚未被直接观察到。若能证实引力子的存在,有助于实现广义相对论与量子力学理论两大理论的统一,将是物理学乃至整个科学领域的巨大突破。
南京大学物理学院杜灵杰教授带领团队历时多年持续攻关,在世界上首次发现引力子激发,也就是引力子在凝聚态物质中的“影子”,无论是在技术实验上还是理论验证上都是很大突破。今年3月,杜灵杰团队的论文发表在《自然》杂志上,得到国际学界的认可。
压电材料是一类可以实现机械应力和电信号相互转换的功能材料,目前主流产品不可生物降解,制成的植入式电子器件应用于人体后,面临二次手术移除的风险。
东南大学生物科学与医学工程学院青年教师张含悦与化学化工学院熊仁根教授等合作,首次将铁电化学与生物电子学有机结合,创新性地开发了可生物降解有机铁电晶体,并使可植入式压电材料的压电性能达到新高度。这是自1880年居里兄弟发现压电效应以来又一个里程碑式的重大突破,相关成果发表在今年3月的《科学》杂志上。
基础研究展开新布局的同时,关键核心技术攻关也实现了新突破。
近年来,消费电子、可再生能源、电动汽车、5G通讯和智能工业等领域对功率器件性能提出新需求,以氮化镓为代表的宽禁带半导体是新的发展方向。英诺赛科(苏州)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建成全球首条8英寸硅基氮化镓量产线,赢得了先发优势。其氮化镓产品形态覆盖全产业链,为多个领域提供定制化解决方案。
碳化硅功率半导体是实现新能源电驱系统行业领先的关键所在,从原材料制备、芯片设计与封装开发到工艺生产,要求都非常高。位于南京的中国电科五十五所联合中国一汽开发了首款全国产1200V碳化硅器件,实现电驱用碳化硅功率半导体设计与生产全自主化,技术指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规律跳动的“心脏”,勤勉代谢的“肝脏”,主掌呼吸的“肺部”,血液奔涌的“血管”……在东南大学数字医学工程全国重点实验室的显微镜下,一张张巴掌大小的高分子材料里,一个个微型的人体“器官”正在被孕育和培养。
器官芯片是生物医学工程新的研究方向,可高仿真地模拟人体器官功能。东南大学顾忠泽教授团队研发的人工血管组织芯片已用于神舟十五号在轨实验,这既是国内首例太空器官芯片研究,也是国际上首例人工血管组织芯片研究,标志着中国成为第二个具有在轨开展器官芯片实验和分析能力的国家。“器官芯片涉及的关键核心技术复杂,我们组建了跨学科研究团队,探索科学与技术、工程与医学、创新与转化的融合路径,共同攻克科研难题,加快成果应用。”顾忠泽介绍。
代谢综合症是严重影响人民群众身体健康的重大慢病之一,以往主要以药物干预为主。东南大学滕皋军院士团队创新用器械和介入技术干预交感神经来治疗代谢综合症,研发出全球首套多电极血管内消融设备,实现了器械治疗重大慢病的重要突破。
电子信息、生物医药产业屡有建树,装备制造行业也向“高”攀登、向“新”而行。
目前世界最大吨位的悬臂式隧道掘进机来自徐工集团,可实现中大断面隧道一次掘进成型,主要用于公路、铁路等大断面隧道工程及矿山巷道施工,标志着我国在悬臂式隧道掘进机领域达到世界领先水平。
“江苏工程机械是在完全竞争环境中,依托科技创新打拼出来的优势产业。徐工的‘全球第一吊’‘神州第一挖’等重大装备屡创新纪录,大型平地机、矿卡等批量进入高端市场,具有很强的国际竞争力。”徐工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杨东升介绍,将坚决扛起工程机械产业链链主企业“头马”担当,完善以研究总院为核心、六大专业技术研究院为支撑、各产业研究院和海外研发中心协同的“1+6+N”全球研发布局,引领工程机械行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让更多中国工程机械装备闪耀在世界舞台。
紫金山实验室建立首个6G综合实验室,太湖实验室启动深海空间站重大项目,我省牵头建设全国重点实验室达到35家,高新技术企业、科技型中小企业、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科创板上市公司数量全国领先,省产业技术研究院改革“试验田”效应日益放大……最新发布的《中国区域创新能力评价报告2024》显示,江苏区域创新能力居全国第二位。
一个个重大科技成果接连涌现,越来越多的“江苏创造”走向海外,见证江苏创新爬坡过坎的拼搏,也印证了一个重要趋势——江苏科技创新实力正在从量的积累迈向质的飞跃、从点的突破迈向系统能力提升,科技强省建设站在了新的起点。
建设高水平科技强省,是江苏应有的使命担当,也是一定能够实现的战略目标。省科技厅党组书记、厅长徐光辉表示,全省科技系统深入贯彻此次大会部署要求,锚定2035年建成高水平科技强省的奋斗目标,加快构建支持全面创新体制机制,更大力度推进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发展,持续提升开放创新要素集聚能级,积极构建协同高效、系统集成的创新组织体系,着力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产业科技创新中心,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江苏新实践提供坚强科技支撑。(黄 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