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南京11月1日电(记者朱程)企业搞研发,缺乏足够科技力量;科研院所搞研发,缺乏有效需求支撑——业界将这种普遍现象称为科技与经济“两张皮”。一头连着科研,一头连着市场,成立11年来,江苏省产业技术研究院深耕江苏科技体制改革“试验田”,破除机制藩篱、优化创新资源要素配置,成为观察江苏加快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的一扇窗口。

  新质生产力的形成依赖于创新能力的提升,而科技体制改革则为创新提供了制度性保障。2013年,江苏产研院成立,定位就是科技体制改革“试验田”。

  “在省委、省政府充分调研论证基础上,设立之初我们即实行‘事业法人承接财政投入、平台公司负责持股’运行模式,设立专项经费长期稳定支持,实行‘综合预算+负面清单’管理,年度结余可结转使用。”江苏产研院党委书记罗扬说。

  如何让财政经费使用更符合科创规律,让机构运行效率和创新效率大幅提升?江苏产研院一手抓创新主体、一手抓创新项目。

  围绕各地产业基础、发展需求,江苏产研院在全省布局了一批专业研究所。专业研究所采取轻资产公司制,研发团队、地方园区和产研院以现金实缴方式共建研究所运营公司,研究所由研发团队控股、场所设备由园区提供、研发经费由园区和产研院拨付,团队将拥有的技术转入研究所,固定资产属于国有,研发成果的所有权、处置权和收益权归属运营公司,以“团队控股”最大限度调动创新团队积极性。

  目前,江苏产研院已建成先进材料、能源环保、信息技术、装备制造、生物医药五大领域81家研发载体。其中,半导体封装技术研究所成为全国领先、国际一流的半导体封测先导技术研发中心;数字制造装备与技术研究所诞生了航空发动机和燃气轮机叶片高效智能加工等关键装备技术;比较医学研究所成为江苏产研院首家获批上市的专业研究所。

  早期尖端项目往往缺资金、缺“知己”,如何助力企业匹配关键要素资源?江苏产研院对于填补国内空白的重大产业化项目实施“拨投结合”办法,以科技项目立项,发挥财政资金在创新项目中的引导和扶持作用,承担创新项目研发风险,项目完成研发进行市场融资时,将前期财政资金按市场价格转化为投资,未获融资则宽容失败,保留转股权。

  企业有需求,科研机构有成果,但双方话语体系不同,如何打通科创成果转化通道?“企业愿意出资就是判断市场需求的金标准。我们以企业需求配置创新资源要素,实现创新链与产业链的双向循环,达到‘1+1>2’的效果。”江苏产研院院长刘庆表示。

  江苏产研院与细分领域龙头企业共建联创中心,以企业出资委托研发的“卡脖子”技术需求为导向,组织跨领域、跨区域乃至跨国界的联合技术攻关,推动产业链与创新链、产业要素与创新要素深度融合。目前,江苏产研院通过组织全球“揭榜挂帅”,促成企业达成合作意向900多项,合同金额超过23亿元,其中涉及海外创新资源的合同金额达1.5亿元。

  目前,江苏产研院已集聚研发人员总数超过12000人,衍生孵化科技型企业1400多家,服务企业数量超过20000家。(江苏省政府研究室联合调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