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常州市儿童医院新生儿科病房,新生宝宝童童(化名)躺在暖箱中睡得十分香甜。看着自己的孩子转危为安,初为人母的王女士禁不住热泪盈眶。谁能想到,这个出生还没有满月的宝宝,已经经历了一场生死劫难。

10月4日,童童出生了,35周早产,体重只有2公斤。出生不久,童童就出现呼吸急促,嘴唇发紫等情况,在当地医院抢救了几天,孩子始终只能依赖呼吸机生存。10月8日,在当地医生的建议下,童童爸爸联系了常州市儿童医院新生儿科,将孩子紧急转入该科抢救。

手术后的童童已回到新生儿科病房进行后续治疗

新生儿科主任李红新查房后,怀疑孩子咽喉部有问题,导致无法自主呼吸。于是,邀请耳鼻咽喉头颈外科会诊。经过电子喉镜检查,耳鼻咽喉头颈外科主任何君玲发现孩子狭窄的声门有一大小约5*5mm的囊肿,囊肿随呼吸气流上下活动,阻挡了2/3的声门裂隙,堵塞气道,严重影响了孩子的呼吸。经过专家团队会诊,童童被确诊为患有先天性喉囊肿。

何君玲介绍:“对于童童这样的低体重早产儿来说,5*5mm的囊肿已经对呼吸道造成了明显的阻塞。这也是孩子无法自己呼吸,只能依赖呼吸机生存的原因。但是,一方面长期靠呼吸机辅助容易造成肺部感染,另一方面,囊肿的生长速度非常快,有可能短期长大完全堵塞气道,造成窒息。因此,手术刻不容缓。”

可是,给2公斤的早产宝宝做手术,这对手术医生和麻醉师都是技术考验。孩子不是缩小版的成人,她的身体结构没有完全发育成熟,手术部位是超级“迷你”的气道,在这么狭小的空间精雕细琢,还要避免损伤周围的口腔黏膜、神经血管等,是对手术团队严峻的考验。

为了尽快解决童童喉部这颗危险“炸弹”,新生儿科、耳鼻咽喉头颈外科、麻醉科、医学影像科等MDT团队多次商讨手术及麻醉方案后,制定了严谨的手术计划和应急处理预案。

10月11日上午,经过充分的术前准备,何君玲手术团队与麻醉师严密配合,为童童施行了显微镜下经支撑喉镜声门病损切除手术。

手术采取保留自主呼吸的无插管麻醉方式,在孩子狭窄的声门,何君玲通过支撑喉镜和显微镜影像系统,成功切除囊肿,同时避免了周围正常结构的损伤,全程45分钟。

10月13日,童童顺利撤离呼吸机,并开始自己喝奶。截至目前,童童病情平稳,恢复顺利,体重也增长了,不日,便可以康复出院了。(杨小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