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卫星遥感定位 无人机辅助取证
苏州公益诉讼插上“智慧翅膀”
卫星遥感、无人机、快速检测……当这些技术手段与公益诉讼相结合,会产生怎样的办案效果?
不久前,最高人民检察院发布一批公益诉讼技术支持典型案例,苏州检察机关办理的保护大运河太浦河流域生态环境行政公益诉讼案入选。此案是通过检察技术与公益诉讼的深度融合,解决流域污染线索发现难、修复效果追踪难的典型案例。
京杭大运河、太浦河、頔塘河等是流经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示范区的主要河道。2021年2月,检察机关应用卫星遥感技术监测该区域发现,位于苏州市吴江区的平望镇梅堰工业集中区、同里镇邱舍工业区、汾湖湾318国道南、京杭大运河北段水体悬浮物浓度偏高。
“水体悬浮物浓度越高,卫星图成像颜色就越深。当时卫星遥感图上这块水域呈现出红色,表示悬浮物高度密集。”苏州市检察院检察信息技术部主任李雅婷介绍。
检察机关随即调取水域遥感影像进行定量反演,“高分六号多光谱遥感数据、Worldview-2高空间分辨率卫星遥感数据定量反演结果也显示水域悬浮物浓度较高,水环境被污染可能性较大。”李雅婷说。
运河河道距离长、流域范围广,且水体处于流动中,这都导致流域的污染线索发现和定位较难,而在水污染环境公益诉讼案件中,快速精准发现污染点、确认污染源是案件办理的关键。
泥浆水直排可能是导致水体悬浮物浓度高的原因,但是否存在其他污染源?悬浮物是从哪来的?初步调查时这些问题都没有明确。
为了找出答案,苏州市检察院对悬浮物浓度较高的4个区域水质进行采样。无人机到河湖中央取水,一部分样品由专业检测车现场直接检测,还有一部分被送回实验室开展进一步检测。快速检测结果与卫星遥感监测数据形成互相印证。
水体检测了,那水底有问题吗?另一个“神器”——应用“电子河长”系统的无人船登场了。无人船搭载声呐设备行驶,很快就发现部分河段存在浅滩,河底泥沙被行驶船舶搅动也可能导致水体悬浮物浓度偏高。
为了验证无人船的发现,调查人员还专门安排执法船模拟货船行驶场景,证实船舶频繁往来会搅动底泥释放颗粒物,造成悬浮物浓度偏高。
“水下机器人”也被引入办案。这个钻管道能手可以深入河道查看管道是否有破损,雨水管、污水管有无混接,并对重点排污企业的管道流向进行调查,确认其是否违规接入雨水管网连通河道。
有了卫星遥感监测报告、水污染检测数据以及无人机、无人船、水下机器人等“神器”获取的资料,检察机关还乘船巡查污染区域水体、现场查看污染源头、走访涉案企业、与周边群众进行座谈,进一步调查核实涉案水域污染情况,补强相关证据材料。
“通过一系列技术支持和调查,我们明确了河道上下游及沿岸混凝土搅拌、洗砂作业企业存在不同程度的违规排污、生活污水直排、船舶偷倒泥浆等问题,造成水环境受损。”苏州市吴江区检察院公益诉讼检察部副主任王宇翔介绍。
污染源明确后就能更有针对性地开展公益诉讼办案。吴江区检察院党组成员、检委会专职委员许剑峰介绍,检察机关向涉案水域两岸有关乡镇政府制发检察建议,推动关停取缔“散乱污”企业26家、拆除21家企业违法建筑13万余平方米、改造提升标准化码头10个、修复市政管网10处;以民事公益诉讼立案4起,经公开听证督促3家环境违法企业支付损害赔偿金3万余元、督促增殖放流鱼苗6000余尾……
“我们持续追踪流域整改情况,4个相关水体悬浮物浓度日均值整体呈下降趋势,卫星图成像的颜色也从红色变成了绿色。”李雅婷说,如今,涉案流域两岸的“散乱污”企业已全部停产整改,违建码头已被拆除,大型水泥厂拆除彩钢棚改建成休闲生态基地,流域风貌和环境得到了切切实实的改善。(卢晓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