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锻造“蓝色”增长极 激发“绿色”新动能
向新而行,滨海绿色经济强势崛起
中国海油盐城“绿能港”一期扩建项目建成投运;国电投和三峡两个200兆瓦储能电站成功并网;国信火电首台100万千瓦机组、中盛400兆瓦渔光互补项目年内投产……今年以来,滨海工业发展突飞猛进、争先进位。
临海而立,是滨海重要优势;绿色能源,是滨海显著标识。让“关键变量”成为“最大增量”,滨海打开工业高质量发展新格局。滨海县委书记吴启标表示,滨海将以打造江苏沿海高质量发展新增长极、长三角城市群北向发展的“蓝色板块”为目标,坚定不移向海逐绿、向新而行,以敢战必胜、勇立潮头的姿态跑出高质量发展加速度。
滨海港片区是滨海的“产业母港”,百亿项目云集。近日,江苏国信滨海港2×1000MW高效清洁燃煤发电项目完成主厂房建设,进入紧张的试运阶段,创下同规模项目建设速度全国纪录。
项目采用的二次再热超超临界发电机组,是目前世界上最先进的发电机组,建成投产后,可年发电100亿千瓦时,实现了高效清洁燃煤发电新的里程碑。江苏国信滨海港发电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解其林认为,国信火电项目的建成对优化全省电力结构布局和增强煤电兜底保障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能源安全是国家重要发展战略,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对加快规划建设新型能源体系,健全绿色低碳发展机制作出部署。滨海将自身发展放到国家“大棋盘”中谋划推进,坚持“风光火气氢”一体化布局、“源网荷储用”一体化发展,着力打造全国规模最大的综合能源保供基地、新能源产业国际合作重要阵地,国家能源战略在黄海之滨挥毫起笔。
在国信基地不远处,屹立着10座通体蓝白相间的大罐子,随着今年6月6座27万立方米液化天然气储罐封顶,中海油盐城“绿能港”LNG一期扩建项目建成投运,LNG年处理能力升格达到600万吨,是全国规模最大的液化天然气储备基地。
“我们利用LNG能源基地天然的冷能优势,打造以‘绿电+冷能’为特色的零碳产业园,拓展更为丰富的‘绿电+冷能’应用场景。”在江苏滨海经济开发区管委会副主任、滨海港零碳产业园负责人沈力看来,这是滨海以发展循环经济为主线,放大沿海优势,不断擦亮海洋经济新名片,为全市绿色低碳发展探路的生动实践。
滨海港片区内,2.86平方公里的范围就是滨海港零碳产业园“绿电+冷能”利用示范区。由银色的设备、白色的罐体组合成的滨海港LNG冷能交换中心正在运行,交换中心的冷能通过管道输入制冰厂进行能量交换,最终在制冰机中完成从液态水变成固态冰的过程。
制冰厂仅是冷能利用其中一个场景,中心运营经理侯晨解释,滨海港LNG冷能交换中心项目能利用冷能实现不同温度的调节,区别过往LNG冷能利用多仅限于单一空气分离或发电技术,深度挖掘深冷、中冷、浅冷资源,将冷能应用到多个场景中去,系全国首套冷能综合利用项目。目前,滨海冷能梯级利用生态逐步完善:陆上冷水鱼养殖项目进行品种试验,LNG冷能低碳冻干食品、海洋智算中心、冷链物流产业园等项目加快推进,冰雪大世界游乐场布局规划。
与冷能应用相同,绿电直供也是构建低碳未来的关键路径。2023年滨海绿电发电量已经是全县用电量的1.6倍,绿电资源丰富。“滨海将建设盐城首个全绿电变电项目,实现绿电全程物理可追溯,助力企业突破碳壁垒。”沈力说。
去年底落地滨海港零碳产业园,中科融能项目看中的正是滨海绿电直供服务和完善的动力电池产业链。今年6月,中科融能生产的628Ah固态电池下线,是国内首款大容量半固态电池,行业领先。
“双碳”目标提出后,滨海迎来发展黄金机遇期。“滨海港零碳产业园一期重点招引绿电需求和出口导向型项目,为企业提供一站式全生命周期零碳服务。”沈力表示,当前正与国信集团洽谈碳捕集、利用与封存(CCUS)技术应用项目,助力火电碳排放整体下降,未来可实现零排放。
绿色标识愈发醒目,临港产业提速集聚,滨海马力全开。上海电气全球最大风电试验平台投运,投资110亿元的中化学绿色甲醇、投资60亿元的北方特气电子材料产业园等重大项目签约落地,新能源、高端装备、新材料等千亿级临港产业加速崛起。滨海正以改革创新精神竞逐高质量发展新赛道,为全市勇当发展新质生产力重要阵地“碳路先锋”贡献滨海力量。(张文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