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风十里,稻香鱼肥。日前,在淮安市淮阴区王家营街道淮闸村芡实种植基地,水塘内碧绿的芡叶如圆盘般浮在水面,采摘工人身穿斗笠、手拿镰刀在采摘芡实。负责人骆凤美看着满塘待收割的芡实和活蹦乱跳肥美的黑鱼,心里乐开了花。

  与这片水塘一路之隔的加工厂区,则是另一派繁忙景象,十多名工人分工明确,将采收回来的芡实分拣、剥壳、打磨、漂洗、分级、脱水、打包。采摘季开始,基地每天都要招募三十多名周边村民进行生产作业,每天可采收芡实5000余斤,单价35元左右。采摘后的芡实经剥壳、清洗、打磨、筛选、真空包装等流程,放进冷库储存。

  葛胜仲盘里,明珠芡实香。芡实,素有“水中人参”之美誉,是药食兼用的绿色保健食品。骆凤美依托淮闸村丰富优质的水资源,建设芡实基地260余亩,并采取“芡鱼共养”的方式,在芡实田里套养黑鱼,每年可产出黑鱼3000斤。“黑鱼本身具有肉味鲜美、成活率高、产卵量大等特点,在芡实田这种含氧量低的地方也能够成长,其次它经济价值也比较高。”骆凤美介绍道。

  水塘下的致富“玄机”可不止这一条,等芡实采收结束以后,骆凤美还要在芡实田里套种小麦。这种新型综合种养模式,突破了传统种植,调整了农业结构,真正带来“一水两用、一田双收”的良好效益,成为一道高效生态农业新“丰”景。

  除了本身价值,芡实产业还让村民实现了在家门口“上班”,照顾家人、增加收入两不误。“坐着和老姐妹们聊聊天就把事情做完了,每天能赚100多元,离家也近。”村民陈金兰今年70岁,小芡实为她带来了稳稳的幸福。

  近年来,淮闸村党总支坚持规划先行,持续做好特色产业发展文章,把推广综合种养模式作为发展现代高效生态渔业、推进农民脱贫致富奔小康的重要途径,通过政府引导、市场主导、专家指导相结合,由村党总支带头,积极帮助承包户发展套养,深入推进农业产业提档升级。

  正值莲藕大量上市的季节,国良家庭农场正抢抓农时加紧采挖。“今年的龙虾市场竞争激烈,价格低,但销量反而上升了,一是我们龙虾产出稳定、供得上货,二是我们龙虾质量好。”回想起刚刚过去的夏天,负责人庞玉成说。秘诀就在这藕塘里。小龙虾以藕塘里腐烂的藕叶为饵料实现自然生长,在池塘里的日常活动又能增强莲藕底泥的透气性,促进莲藕生长。这样既净化了水质,又防止烂藕叶带来的病菌传染,还能提高藕的品质和产量,通过相辅相成的“合作”,实现真正的良性循环。

  “这片荷花塘有280亩,我搞了8年藕虾混养,藕好虾也好。”从2016年开始,庞玉成基本每天都待在自己的农场,精心照料着池塘里的藕虾,不断更新自己的养殖经验。“我们这里一天能出产1000斤左右龙虾,经过分拣后,正常大小都在9钱左右,每斤最高能卖30元。”庞玉成说,“为了保证虾的品质,我经常去外地和同行交流,学习经验,甚至将藕塘里的藕都换成了九孔藕。九孔藕不仅口感好,更是养龙虾的最佳饵料,藕的品质高了,养出的龙虾才能好。”

  截至今年,国良家庭农场平均亩产值每年提高2000元,收入平均每年提高近60万元,藕一天销量能达到3000斤。“龙虾根本不够卖的,高峰期更是供不应求,顾客抢着上门收购。”庞玉成说。目前,淮闸村共有11个家庭农场开展藕虾共养,其中省级、市级各一个,面积达1400亩,年产值达800万至1000万,真正实现了“一水两用、一田多收、生态高效”。

  “村两委每月都协调农业部门检测水质,发现问题及时调水、净水,尽最大努力为家庭农场发展保驾护航。”庞玉成介绍道,“还经常组织我们这些家庭农场负责人外出参观培训,学习先进技术。”

  “下一步,我们将进一步落实好家庭农场相关扶持政策,继续在农业技术推广、优良农产品引进以及农产品质量检测检验等方面提供指导,帮助家庭农场快速发展。”淮闸村党总支副书记殷东旭表示,“同时,以此为依托,拓展河鲜精细加工、生态餐饮、休闲观光等功能,构建起集‘生产—观光—加工—销售’为一体的农产品产业链,有效促进、提升生态渔业发展层次和水平。”(姚倩 吕薇)